长夏漫漫 如何养生
更新时间:2022-07-01 16:10:02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季时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在夏天的几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开花结果,是万物繁茂秀丽的季节。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的时期,此时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旺盛并活跃于机体表面。那么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也会保持开泄,体表毛细血管舒张,通过热辐射、蒸发(出汗)等方式调节体温,散发多余的热量。
深圳的夏季既炎热、又多雨,而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若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耗伤阳气的症状。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那么,在夏季养生有哪些基本点呢?《理虚元鉴》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清楚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也正与《黄帝内经》里所指的“春夏养阳”相符。
那么在夏季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避暑祛湿呢?
1、科学防暑解热,谨防寒邪入侵
首先,不能过于避热、趋凉,或饮冷无度,中医上讲会使中气内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比如,大汗淋漓时切忌冲冷水澡、运动后不能大量饮用冷饮。现代社会空调的使用早已普及,但长期呆在空调房中,人体自身热调节中枢的调控能力会降低,继而引发各种不适。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而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称为“空调病”或空调综合征,其实,这是一个社会学诊断的病名,医学上并没有这个疾病。其主要症状因人而异,可出现发热、畏冷、疲乏、麻木感、头晕、头痛、皮肤过敏等症状;累及呼吸道可引起咳嗽、打喷嚏、流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严重者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肺炎;胃肠道可表现为厌食、腹痛、腹泻等;肌肉关节受凉,导致腰、背、关节疼,关节僵硬,肌肉酸痛等;面神经炎、皮肤局部末梢神经炎也是空调病的常见症状;还能引起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 其预防重于治疗,需要注意的有:
①尽量减少开空调的时间,适当用风扇代替,特别是身体机能相对退化的老年人。
②空调温度不可太低,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一般建议不超过7℃,且不要让空调直吹身体,注意颈椎、膝关节等部位的保暖。忽冷忽热不仅增加感冒风险,也会导致循环系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大。
③当长久地待在室内、静坐时应适当调高温度;当身体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及时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也可以喝热水或姜茶驱寒。
④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要特别注意调控环境温度,避免强冷气环境。
⑤空调密闭环境要严禁室内抽烟,注意室内卫生,定期使用消毒剂防止微生物的滋生,以及定期清洗空调。
2、起居应有律,顺应自然法则
夏季是自然万物生长旺盛的时刻,人类的起居也应做适应性调整,以顺应自然规律。 由于日长夜短,清晨宜早起,此时气温是一日内最低的,可在室外散步慢跑,活动身体、呼吸新鲜空气,以舒展人体阳气,使气血运行舒畅。午后烈日炎炎,此时温度最高、紫外线照射强烈,应尽量避免外出和体力活动,可适当小憩,或静坐养神,让身体和精神都得到舒缓。《黄帝内经》中也有印证,称午时(中午11点到13点)是阴阳相交的时候,是心的“主时”,此时就应该午休。晚上不宜熬夜,因为夏季日照强,人体的褪黑素分泌减少,且夜间气温高,睡眠质量往往下降,因此更应按时早睡,保证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才能在盛暑的白天精力旺盛。
3、运动要适量,夏不厌热
夏季参加适当运动是必要的,通过各种有益的运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要注意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中进行运动,一般室内以23-26度为宜。高温环境下,人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血液循环等生理功能都会出现异常改变——心跳加快、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而内脏血流量下降,心率加快。同时,运动使人体大量出汗,血液黏稠度随之增加,易形成血栓,进一步加重了心血管负担。简言之,夏季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身体激发活力、排寒祛湿,而不可一味追求运动强度,并需及时关注身体状况,建议采取的运动方式有游泳、太极拳、瑜伽、步行等。
4、饮食应有节,护阳固气
长夏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在高温、高湿的时候,人们常有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现象。中医认为长夏的饮食原则是“宜清凉生津,不宜滋腻厚味”,就是说要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不要过于寒凉,亦不要吃的过饱,应少食多餐。
五味方面,春夏宜酸、苦、咸。酸性收敛,以防暑热亢盛而气阴耗散;苦能泻火,以消暑解热,可以吃些苦瓜、苦菜、苦荞麦等;咸则入肾,以从其根。此外,适当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排除体内湿气,还可帮助消化,增加食欲;但不宜过食辛甘,以免发散助热。
中医认为,绿豆煮汤能够消暑益气、清热解毒,对于轻度中暑,头昏头痛、胸闷气短、无汗烦热症状能够起到治疗效果。还应该适当多吃蔬果,慎食冷饮,如西红柿、西瓜、黄瓜等。患有日光性皮炎的人需要注意,要少吃光敏性食物,如芹菜、菠菜等,这些食物会加重皮肤对于光(紫外线)的敏感性。身体孱弱的老年人,可在夏季食用鸡肉、大枣、鲫鱼等益气温阳的食物。此外,由于夏季炎热,人们往往贪凉饮冷,损伤脾胃阳气,表现为恶风怕冷、腹泻、食欲不振等,而生姜可起到散寒祛暑、开胃止泻的作用,正如民间谚语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先生开药方”。
5、居室忌潮湿,空气常流通
中医认为“湿伤肉”,即感受湿邪,易损伤人体肌肉,如常见的风湿病、关节炎等症。《黄帝内经》里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意谓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因此,在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注意关节、肩背等部位的保暖。可在一天中选择1、2小时将空调开至“除湿”模式,保持室内的空气湿度适中(60%左右为宜);在阴雨天气,要尽量避免受到雨淋,要注意及时换下湿衣、湿袜等。
再者,如果室内过于潮湿,还有利于各种真菌、细菌的繁殖生长,加之夏季人们容易出汗,真菌便会趁机入侵,引起皮肤癣病。很多青壮年男士容易在夏季感染体癣和花斑癣(汗斑),这与排汗量大、环境湿潮都有关;婴幼儿最常见的皮肤病是痱子,也是汗液堵塞毛孔导致。因此,预防的重点还是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勤洗澡,出汗的衣服要及时更换,选择质地清爽、透气的衣服,衣被要勤晾晒,并注意常开窗,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以上就是夏季养生的基本指导原则,你GET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