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气象服务 > 专项服务 > 健康气象服务 > 健康气象推文

夏秋交接 谨防登革热疫情

更新时间:2020-08-12 14:21:11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深圳市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登革热风险指数显示,2020年8月6日至9月9日,我市登革热指数为III级,意味着深圳正处于登革热流行期。数据显示,今年东南亚登革热疫情尤为严重。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公布2020年8月5日更新数据称,该国每周新增登革热病例连续8周超过1000例,今年已出现22403例登革热病例,超过2013年全年22170例的历史高位。

jkqxtw2020081201.png

  除了天气热、雨水多导致登革热病毒主要传播媒介伊蚊数量增加之外,今年的新冠疫情隔离措施使得室外除草等活动受到影响,一些公共区域疏于维护,也有助于蚊虫滋生及携病毒传播。再者,我国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所占比例较大,加强边境地区出入境务工人员的急性传染病监测也至关重要。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4个血清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2]。登革热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型:古典型 (CDF)和登革出血热型(DHF)。古典型的主要症状以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为主,可伴有皮疹、淋巴腺肿和白细胞减少,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低。登革出血热型以高热、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我国主要的临床类型为CDF[3-6]。

jkqxtw2020081202.png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世界上约有5000万感染者,感染者中约2.5%发生死亡,但及早发现和医护到位可将死亡率降到1%以下。

  1 登革热的流行现状

  1.1分布和流行情况

  目前登革热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受影响更为严重[7]。

  迄今我国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以及本地感染的地区有:广东、海南、广西、中国台湾、福建、澳门、香港以及浙江(慈溪)、江苏(兴化)、云南等地区[8-13]。

  广东省从1978~2007年的30年间,登革热流行的频率高、分布面广,除1982~ 1984、1989、1996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和1992、1994、2005年仅有个别散发病例外,其余年份在不同或同一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登革热疫情的发生[14-18]。

  1.2 高发季节

  登革热流行季节与媒介伊蚊种群数量的季节性消长密切相关,在高温、多雨的夏、秋季或高温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和活动,全年均可发病。

  广东省5~12月均出现过本地感染病例,6~11月为流行期,其中8~11月为高峰期,占全年病例数的88.9 %。福建、浙江、江苏和云南等省的登革热疫情均发生在 7~10月。总体上,夏、秋季节是我国登革热的高发期和重点监控季节[15-19]。

  1.3 人群特征

  登革热除与暴露蚊媒的机会相关外,多受人群免疫水平的影响[21-22]。

  统计发现广东省1990~2006年登革热疫情以DV-1型为主,在主要以白纹伊蚊为媒介的流行区中,2~89岁人群均受到登革热病毒侵袭,其中10~40岁发病数最多。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和学生为主,其次为家务、待业者和离退休人员,散居儿童只占少数。

  福建省首次登革热疫情统计显示,女性发病率 (13.6%)高于男性(11.3%),患者年龄最小7月龄,最大94岁,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占57.6%);职业以农民、经商和家庭妇女为主。

  1.4 传播与媒介

  登革病毒经蚊子叮咬传染给人,深圳的蚊子主要有伊蚊和库蚊两种,它们分别在白天和晚上活跃。

jkqxtw2020081203.png

  雄性伊蚊感染登革病毒后,可通过交配将病毒传给雌蚊,这些雌蚊又可将病毒传至下一代。现场和实验室证据表明,部分伊蚊具有交配传播和垂直传播的能力[17]。近年来,国内外从自然界捕获的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泰勒伊蚊和具叉伊蚊的卵、幼虫或雄蚊体内分离到登革病毒,证实其存在经卵传播。

  2 气候因素与登革热的相关性

  气象因素对虫媒传染病的影响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已倍受关注[19-21]。

  通过气象参数对登革热发病、伊蚊媒介的影响研究得出,发病大多集中于高温多雨的夏秋季;与媒介伊蚊密度有关的气候参数包含降雨量、日照时间、降雨天数、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等;但气候因素对蚊媒密度的影响是复杂的、非线性的,以气温、降雨量影响最大。

  一般而言,最适合蚊子生存的温度是22~32℃,最活跃的温度是28~31℃。6~9月是深圳市蚊子最活跃的时间。而深圳一年四季都有蚊子,那是因为蚊子10℃以上就会出去活动,而深圳全年气温较高。

  下雨前,蚊子可以通过空气湿度预知雨水的到来,便会在下雨前疯狂吸血,以尽快孵化体内的卵,从而在雨后的水洼中产卵。所以有俗语说“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同时,由于下雨前天气闷热,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人皮肤上分泌的含有乳酸、氨基酸以及胺等化合物的汗液,并由于天气闷热不能迅速挥发,而这些物质正为蚊子所好。因此它们在下雨前集中捕食、在雨后产卵。

  3 预防控制策略

jkqxtw2020081204.png

图  蚊虫孳生的常见场所

  防治登革热的主要措施是控制媒介的密度[20-22]。

  首先,清除蚊媒孳生地,从“源头”上降低蚊媒密度。蚊子都喜欢在潮湿的地方产卵,所以一定要及时清理清除室内外闲置容器内的积水,疏通沟渠,并消除一切渗漏源头,不然会为蚊子提供完美“产房”。

  其次,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电蚊拍等物理措施有效防蚊。

  再者,可使用蚊香、喷洒驱蚊水等化学方法可作为辅助措施。

  最后,外出防蚊,则可以穿浅色的长袖长裤,在外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花露水等。

jkqxtw2020081206.pngjkqxtw2020081205.png

  全球气候变暖,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增加,蚊媒滋生地和生活习性的变化,对蚊虫滋生环境治理的忽略,这些因素都是登革热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较难控制的因素[23-24]。目前全球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特效药。中国科研团队也在开发自己的登革热疫苗,但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未来我国登革热流行趋势依然严峻。针对登革热流行的关键环节,需开展以治理蚊媒滋生源地和切断其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防控措施。

jkqxtw2020081207.png

  由于登革热主要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恰逢暑假期间、出游旺季,以及计划在国庆出游的市民,我们特别提醒,前往下列国家旅游要格外注意:

  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国家。

  要全程做好防蚊措施、时时注意身体状况。

  如果在这些国家旅游后,有出现登革热病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告知医生曾到过哪些地方。


  参考文献

  [1] 孟凤霞,王义冠,冯磊,刘起勇. 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4-10.

  [2] 白登云,陈伯权,俞永新. 虫蝶病毒与虫蝶病毒病[M]. 第1版.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5.

  [3] 裒荣宝,王悔明.登革热的研究进展[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17(5):246.

  [4] 邵柏,张岳林,孙立伟等.登革热在全球流行近况[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1995. 21(6), 377

  [5] 荣中秋. 全球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的流行态势爱我国口岸监测管理[J].中国热带医学2005, 5(7), 1463-1468.

  [6] 谭勇,邓子辉,夏福明. 广西登革热流行概况及分析[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99. 22(4): 22l-223.

  [7] 杜建伟,潘先海中国登革热流行概况与流行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31(12): 1429-1433.

  [8] 熊益权,陈清. 1978-2014年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病学分析[J].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流行病学.

  [9] 王传滋,陈文洲.海南省登革热历年流行概况.海南医学,l992, 3(3):1-4.

  [10] 黎正伦,韦少成,赵治国等.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海南省卫生事业发展五十年史.海口:南方出版社,2007:240-247.

  [11] 罗会明,何剑峰,郑蔸等.广东省1990-200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6):427-430.

  [12] 潘志明,邱季春,陈小霜等.广州市1995年登革热爆发流行特征分析.疾病监测, 1997, 12(12):45.

  [13] 彭维斌,杨开玺,徐文斌.一起由输入病例引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14):2752-2753.

  [14] 杨芬,何剑峰,蔡松武等.2007年广东省湛江雷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疾病监测, 2008, 23(7):409-411.

  [15] 黄利群,谭爰军,肖伟华等. 珠海市 2007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华南预防医学,2009,35(3): 32-34.

  [16] 李华昌,杨贵荣.临沧市首次暴发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热带医学,2009,9(10):2170-2172.

  [17] 粱文佳,何剑峰.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2):76-77.

  [18] Theo H, Dana A. Potential chang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dengue trans-mission under climate warming. Am J Trop Med Hyg,1997,57(3):285-297.

  [19] Andrew K, Steve W. Climate change and vector- borne disease: a regional analysis. Bulletin of WHO, 2000,78(9):1136-1147.

  [20] Report: Vector-borne diseases and global warming: are both on an upward swing.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2001,21(91): 755-757.

  [21]易彬樘,张治英,徐德忠,席云珍,付建国,罗军,袁明辉,刘少群,邝铿. 广东省登革热流行与气候因素变化的相关性[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 24(2): 143-146.

  [22]易彬樘,张治英,徐德忠,席云珍,付建国,罗军,袁明辉,刘少群,邝铿. 广东省登革热流行与伊蚊种群随气候因素变化的相互关系[J]. 卫生研究,2003, 32(2): 152-154.

  [23]侯祥,刘可可,刘小波,常罡,许磊,刘起勇. 气候因素对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影响的非线性效应[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1): 25-30.

  [24]郝瑞丰,罗会明,彭文伟等.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行业标准)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