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夯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 “网格+气象”基层在行动

宝安区:“网格+气象”织密暴雨防御网
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更新时间:2025-08-13 16:50:53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8月以来,深圳遭遇持续强降雨袭击,宝安区沙井、燕罗等街道面临严峻防汛考验。面对暴雨带来的积水、边坡坍塌、墙体松动等险情,宝安区各街道依托“网格+气象”联动机制,以精准预警为先导,以靶向排查为抓手,以闭环处置为保障,通过“信息速传、隐患速排、风险速控”的全链条防御模式,为辖区居民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用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诠释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度。

  预警传递:从“单向推送”到“双向互动”,织密信息网络

  沙井街道的3836个居民微信群,成为预警传递的“主力军”。这些覆盖全街道的微信群,不仅是网格员推送气象预警的“扩音器”,更是收集群众反馈的“接收器”。8月4日15时,市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后,沙井街道网格员在10分钟内完成辖区所有居民群的预警推送,附带“低洼处禁停、阳台清杂物”等直白提示;东塘旧村一位居民通过微信群反馈“家门口排水孔堵塞”,网格员5分钟内到场疏通,避免了积水漫灌。这种“网格员推预警、群众报隐患”的双向通道,让防汛信息传递效率提升30%,实现“预警不遗漏、隐患早发现”。

  燕罗街道则依托“芯城共治”微信群打造“动态信息平台”。除实时转发市气象台的预警信息外,网格员还将巡查中发现的积水点、道路通行情况同步发布,为居民出行“指路”。8月5日清晨,燕罗街道塘下涌社区网格员在群内发布“松福大道与燕山大道交叉口积水20厘米,建议绕行”的信息,附带现场照片,半小时内阅读量超2000次,有效引导群众规避风险。“群里不仅有预警,还有实时路况,太实用了!”居民李先生说。

  线下,网格员们针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展“敲门行动”。沙井街道网格员在8月4日暴雨前,逐户走访辖区独居老人,将印有气象预警解读和紧急联系电话的卡片贴在老人家中显眼处,“阿婆,今晚雨大,您别出门,缺啥就打这个电话,我24小时在线。”这种“线上广覆盖+线下点对点”的模式,让预警信息真正实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隐患排查:从“全面撒网”到“靶向攻坚”,提升防御精度

  沙井街道将气象信息转化为“作战图”,实现“雨下在哪里,网格力量就聚在哪里”。街道深度运用市气象局“递进式”气象服务与“三位一体”产品体系,根据降雨强度、持续时间等数据,动态调整巡查重点:短时强降雨时段,聚焦低洼易涝点、排水管道;持续降雨期间,重点排查老旧村屋墙体、危险边坡泥土松动情况。8月5日,根据气象部门“局部累计雨量将超150毫米”的预报,沙井网格员对7165处老旧房屋开展“墙体稳固性专项检查”,用小锤轻敲墙面判断是否空鼓,用卷尺测量山体裂缝宽度,累计发现23处因雨水浸泡导致的墙体松动隐患,均第一时间处置。

  燕罗街道则创新“三类风险点”排查法,将气象预警与辖区实际结合,划定重点防御区域。针对“住人相关风险点”,网格员对老屋旧村、山边窝棚、建筑工地工棚进行“拉网式”巡查,检查屋顶是否漏雨、门窗是否牢固;针对“行人相关风险点”,重点排查道路积水、树木倒伏情况,8月5日当天清理被风吹断的树枝12处;针对“次生灾害风险点”,紧盯围墙、挡土墙、边坡,测量裂缝变化,记录土体湿润程度。在罗田社区,网格员发现一处挡土墙因持续降雨出现5厘米裂缝,立即设置警戒带并上报,街道应急部门当天就完成加固,避免了坍塌风险。

  细节处见真章。沙井街道网格员在巡查中同步开展“翻盆倒罐”行动,协助居民清理阳台积水容器、疏通排水孔。“这些小积水不仅可能滋生蚊虫,还会浸泡墙体导致霉变,甚至引发触电风险。”网格员解释道。8月4日至5日,沙井街道累计清理积水容器290余个,疏通排水孔530余处,从源头消除次生灾害隐患。这种“大隐患重点盯、小细节不放过”的排查理念,让防御工作既见力度,更显精度。

  闭环处置:从“发现上报”到“整改反馈”,提升响应速度

  沙井街道的闭环机制彰显“立行立改”的效率。网格员发现危房危墙、挡土墙裂缝等隐患后,通过网格管理系统实时上报位置、险情详情及现场照片,系统自动匹配对应职能部门。8月4日下午,沙井街道壆岗社区网格员发现一处老旧村屋墙体出现倾斜,立即上传信息,15分钟后街道应急办、住建部门工作人员抵达现场,1小时内完成人员转移和临时支撑加固,从发现到处置全程不超过2小时。“系统就像‘快递柜’,我们把隐患‘存’进去,职能部门‘取’走处置,全程可追溯。”沙井街道网格综合管理中心负责人说。

  燕罗街道则突出“党员带头处置”的担当。街道组织网格党员干部开展“防御强降雨巡查”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成为隐患处置的“先锋队”。8月5日,燕罗街道党建指导员带领网格员在洪桥头社区巡查时,发现一处山边窝棚因雨水冲刷出现地基松动,党员们当即拉起警戒带,一边劝说住户转移,一边联系车辆帮忙搬运物资,2小时内完成3户7人的转移安置。

  对于暂不能彻底解决的隐患,街道建立“红黄蓝”三色督办机制。红色隐患(如边坡坍塌风险)由街道主要领导督办,24小时内必须处置;黄色隐患(如局部积水)由网格长跟踪,48小时内解决;蓝色隐患(如排水孔堵塞)由网格员现场整改。8月以来,宝安区通过该机制处置各类防汛隐患46处,整改率100%,实现“风险动态清零”。

  协同守护:从“网格单打独斗”到“全民群防群控”,凝聚防御合力

  沙井街道的3836个居民微信群,既是信息传递的通道,更是群防群控的平台。8月5日凌晨,一位居民在群内发布“和一社区公园有树木倒伏,压到人行道”的照片,网格员看到后10分钟内到场,联合物业清理,前后仅用1小时。“以前是网格员找隐患,现在是大家一起找,力量大了不少。”沙井街道网格员说。数据显示,暴雨期间,沙井街道通过群众上报发现并处置的隐患占比达28%,真正实现“全民共防”。

  特殊群体的“一对一”帮扶,让防汛工作更显温情。沙井街道对2992户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建立“一人一档”,根据气象预警等级提供分级服务:蓝色预警时,电话提醒;黄色预警时,上门检查;红色预警时,协助转移。8月5日,暴雨红色预警生效后,网格员逐一上门,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转移至避险场所,为每位老人准备好常用药品和保暖衣物。“他们不仅帮我搬东西,还特意带了我爱吃的面包,太贴心了。”独居老人陈婆婆说。

  燕罗街道则在避险场所服务中融入“网格温度”。街道开放的3处避险场所内,网格员根据气象部门“降雨伴随降温”的预警,提前准备好棉被、热水和应急药品,还设置“儿童关爱角”,为转移群众中的孩子准备玩具和绘本。8月5日,在燕罗街道避险中心,被转移的13名群众中,有2名儿童在“关爱角”开心玩耍,他们的家长说:“没想到避险中心这么周到,网格员比我们想得还细。”

  此次暴雨防御中,宝安区沙井、燕罗等街道的“网格+气象”机制经受住了实战考验:从3836个微信群的“信息秒传”,到靶向巡查的“精准排险”;从党员带头的“快速处置”,到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控”,网格力量与气象数据的深度融合,让防汛工作更科学、更高效、更暖心。

  数据显示,暴雨期间,沙井街道580余名网格员累计巡查老旧房屋7165处次、危险边坡420处次,燕罗街道排查并处置隐患16处、转移人员13人,两区均实现“零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网格+气象”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1+1>2”的乘法,它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敏锐,让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

(图/文:巫丽辉、王劲涛)

图片1.jpg

网格员排查危房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