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夯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 “网格+气象”基层在行动

闻“风”而动织密防线
——南山区网格队伍抗击台风“韦帕”纪实

更新时间:2025-07-25 17:31:36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7月19日,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携狂风暴雨逼近深圳。面对严峻的防汛防台形势,南山区各街道网格队伍迅速响应,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宗旨,按照“网格+气象”联动机制,在台风登陆前、影响时、过境后的全链条防御战中,用责任与担当构筑起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

  闻令即动:全域巡查筑牢防御屏障

  台风预警发布后,南山区各街道网格队伍立即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南头、南山街道前湾和月亮湾社区全体网格员对在建工地、老旧危房、低洼易涝点等高风险区域展开地毯式排查。在招商街道五湾社区,网格员依托“网格+气象”预警机制,通过“线上推送+线下走访”双轨联动,仅用一天时间便完成286名工地工人的转移安置;丽山社区网格员则深入山林窝棚,对陡坡、河道旁的临时居住点逐一劝离,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风雨中,网格员们既是“排查员”,又是“抢险员”。南头街道网格员徒手清理堵塞的排水口,防止内涝;长源社区网格员在涵洞积水达3厘米时,冒雨疏通下水道;桃源街道网格员发现燃气站墙体倒塌后,第一时间设置警戒线并协调抢修……“隐患早一秒排除,群众就多一分安全。”一名网格员抹去脸上的雨水说道。

jcxd202507251001.png

(长源社区网格员在辖区细心巡查,确保第一时间响应群众所需。李永婵供图)

  以心换心:安置点里的温情守护

  转移群众后的安置工作,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精细度与温度。各街道将学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开辟为临时避难点,配备应急物资、医疗服务和心理疏导力量。

  在招商街道山海学校安置点,社康医生24小时值守,为工人提供健康监测;网格员化身“知心人”,通过聊天缓解工人们的焦虑情绪。南头街道的安置点内,网格员为老人和儿童优先分配毛毯和热水,并反复检查门窗安全性。“这里比工棚暖和,还有热饭吃!”一名建筑工人感慨道。

  台风夜,网格员的接力值守成为安置点的“定心丸”。长源社区510名转移人员中,有行动不便的老人,网格员便搀扶其走专用通道;有工人担心财物丢失,网格员协助登记保管重要物品……“既要保障安全,也要尊重需求。”一名社区负责人表示。

jcxd202507251002.png

(台风影响深圳期间,南山街道前湾社区建筑工地施工人员在安置点避险 郑志彬 图)

  风雨同行:灾后重建的“网格速度”

  台风过境后,网格队伍迅速转入灾后恢复。南头街道组织力量对倒伏树木、破损广告牌等隐患进行“清单式”清理;丽山社区针对燃气站倒塌墙体,协调施工队48小时内完成修复;长源社区网格员在二线公路积水段连续作业3小时,确保交通及时恢复。

  在这场与台风的较量中,科技赋能也凸显成效。南山区依托“智慧网格”平台,实时共享气象数据、隐患点位和人员转移情况,实现应急指挥“一屏统览”。桃源街道通过无人机巡查边坡隐患,提高排查效率;招商街道利用微信群直播安置点实况,让家属安心。

  台风“韦帕”虽已远去,但南山区网格队伍在风雨中奔走的背影仍历历在目:他们中有人连续36小时未合眼,有人带病坚守岗位,更有人放弃休假主动请战……这些扎根基层的“逆行者”,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诠释担当,将一张张“小网格”编织成守护城市的“大防线”。

(文:李永婵 张丽君 赵凡迪 周涓宇 张嘉兴 郑志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