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的“龙岗担当”:“网格+气象”织就台风防御安全网
更新时间:2025-07-25 17:31:37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台风“韦帕”携风带雨逼近之际,龙岗区各街道、社区依托“网格+气象”机制,将实时气象数据转化为精准防御行动。从预警信号的快速传递到隐患角落的细致排查,网格员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诠释担当,为辖区居民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预警信号“穿透风雨”:全渠道织密信息网
“台风天别出门,阳台杂物要收稳!”这句朴实的提醒,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传遍龙岗的大街小巷。各社区依托“网格+气象”机制,构建起立体预警网络,让安全提示精准触达每一户。
园山街道以“全维度覆盖”实现预警无死角。大康社区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公告栏累计发布通知386次,精准覆盖老屋低洼区域200余户;银荷社区将“风力10级”“降雨量50毫米”等专业术语,转化为“可能淹到脚踝”的通俗表达,让居民听得懂、做得到。线下,“小喇叭”循环播报台风动态,大康社区网格员入户宣传600余户,讲解用电、用气安全;银荷社区结合过往案例上门剖析隐患,让防范意识深植民心。
布吉街道凸显“精准化触达”优势。可园社区对独居老人、低洼住户实行“一对一”敲门提醒,在工作群、公告栏传递信息的同时,确保重点人群“一个都不能漏”;龙岭社区将台风路径、风雨影响等动态推送到13个网格近5000户居民手中,附带“检查阳台杂物”“远离边坡”等具体指引,让居民清楚“该做什么、怎么做”。
平湖街道辅城坳社区的“秒级响应”刷新效率。气象数据一发布,网格平台立即启动“四重传递”:10分钟内,网格员完成上门提醒特殊群体、微信群发避灾指南、通知企业停工、劝离流动摊贩,15分钟内实现商户全员撤离。网格员提前对避难所“体检”,检查应急灯、折叠床、救生衣等物资,在墙角标注安全水位线,为轮椅用户拓宽通道,让“安全港湾”随时可用。
宝龙街道以“全时段推送”应对天气变化。网格员通过朋友圈、微信群、上门走访三重渠道推送预警,针对老旧房屋住户、户外作业人员重点群体,每2小时更新一次提醒。
坪地街道多社区联动织密预警网。坪东社区启动“线上+线下”双渠道:50余个网格微信群实时推送台风动态,短视频覆盖超4万人居民;网格员驾驶巡查电瓶车,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年丰社区将1.8万人居民纳入网格信息库,重点人群实现“一对一”电话提醒。四方埔社区针对老年人多的特点,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风大雨大不出门,阳台花盆要收稳”的方言口诀,网格员逐户提醒。
隐患排查“全域扫描”:铁脚板踏出安全线
“隐患就像藏在暗处的雷,必须逐个排除!”龙岗网格员们依托“网格+气象”机制,聚焦高风险区域,用“铁脚板”排查隐患,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园山街道以“联防联控”提升专业性。街道联合应急、城管等部门建立“气象+巡查”机制,重点锁定边坡、危房、低洼地带。大康社区网格员3天内排查352栋楼栋,清理阳台杂物12处,疏通排水管道3处,上报可能倒伏树木11处;银荷社区专攻“高空隐患”,用往年台风坠物案例劝说居民拆除阳台外的桌子、广告牌,成功消除7处风险。
布吉街道开展“全域扫描”实现无死角。可园社区出动17人次,巡查11处危房、19处边坡,在3处松动围挡旁设置警示带;龙岭社区网格员深夜冒雨为7处边坡“体检”,凌晨2时又转战商铺区检查广告牌。罗岗社区针对工棚、临时工房等薄弱环节,逐一核查防风措施,对1处未固定的铁皮屋顶当场督促整改。
台风登陆前,可园社区网格员通过微信群、上门走访发布预警信息,重点排查低洼地段和树木密集区域。他们敏锐发现小区内几棵老树树干腐朽有倒塌风险,立即联系物业进行加固;同时挨家挨户提醒居民将停放在树下的车辆转移至安全区域。“多亏网格员提醒,不然我的车肯定遭殃!”社区居民王先生看着不远处被树枝压扁的电动车,心有余悸地对网格员吴星表达感激。正是这种提前介入、主动作为的态度,有效减少了台风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让“网格+气象”的防御效能延伸到居民生活的每个细节。
平湖街道辅城坳社区聚焦“细节攻坚”。网格员带着“放大镜”排查:在一栋上世纪90年代的老屋,发现墙角渗水后立即联系物业加固;在低洼停车场俯身试探积水深度,协调疏通排水沟;在社区后山边坡蹲身检查新裂缝,提前控制3处潜在滑坡隐患。“这些角落平时不起眼,台风一来就可能出大事,必须逐个过筛子。”社区网格员说。
宝龙街道以“动态排查”适应台风多变性。根据气象预警实时调整重点:风力加大时聚焦高空设施、广告牌;降雨量增加后转向低洼易涝点、排水管道。行动中排查风险点500余处,处置排水沟堵塞23处,叫停2处高空作业,转移30辆低洼处车辆。
坪地街道多社区联动筑牢防线。坪东社区推行“三雨机制”:雨前171人次用3天排查1处工地、1处边坡、1.87万间出租屋,整改隐患16宗;雨中每小时巡查易涝点,用标尺测量积水;雨后复查老屋村墙体、河道水位。年丰社区将12个边坡、34栋老屋村绘成“风险热力图”,网格员带着地质灾害图谱逐一比对,提前发现并加固1处滑坡隐患点,在一栋百年老屋冒雨铺设防水布,“瓦片滑得站不稳,全靠安全绳吊着作业”,最终协助23户居民转移。四方埔社区拉网式排查114间老旧房屋、4处低洼点、32块广告牌,为16名特殊老人建立“一人一档”;台风登陆后,6小时内清理10棵倒伏树木、30处断枝,确保主干道畅通,“凌晨4点他们还在徒手搬树枝,浑身湿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太拼了!”商户李老板说。坪地社区重点排查城中村、旧改小区,发现新兴小区围挡倒伏后,社区党委书记15分钟赶到,2小时清理完毕并设警戒;富民公园5棵树木倒伏,连夜清运保障早高峰通行,开放的避难所内5张折叠床、5套应急灯随时待命,“虽然没人住,但必须备着,这是责任。”
风雨淬炼“龙岗样板”:小网格彰显大担当
台风“韦帕”过境后,龙岗区实现“零伤亡、少损失”。这份平安的背后,是“网格+气象”机制的高效运转,更是网格员们用责任与担当写就的答卷。
从园山的“386次通知”到布吉的“深夜边坡体检”,从平湖的“10分钟传递”到坪地的“三雨机制”,各街道、社区的创新实践勾勒出基层防灾“龙岗样板”。这里有专业与温情的交织:银荷社区的通俗预警让老人听懂,龙岭社区为独居老人留下24小时联络卡;有速度与精度的平衡:辅城坳社区10分钟完成“四重传递”,可园社区3小时打通被堵主干道;更有责任与担当的彰显:从深夜巡查的手电筒光到风雨中转移居民的身影,网格员们用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风雨渐歇了,网格员们仍在忙碌:检查灾后隐患、回访特殊群体、协助清理杂物。“看到网格员在风雨中奔波的身影,就知道我们是安全的。”居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最珍贵的信任。这道由“网格+气象”织就的防线,不仅守护了
平安,更织密了民心的“安心网”,为基层防灾减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图/文:陈美仪、黄莉凡、何家祥、钟家威、吴清怡、苗笛笛、罗耀平、柯晓璇、张艳红、余文山、吴星、赖文莉、陈淑莲)
园山街道网格员入户宣传,耐心讲解台风防御知识
可园社区网格员冒雨清理倒伏树木,提醒行人车辆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