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夯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 “网格+气象”基层在行动

龙华区福城街道:“AI处置员”上岗 数字防汛有新招

更新时间:2025-06-23 17:28:07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在基层防灾减灾的“战场”上,龙华区福城街道正以创新实践探索一条科技赋能新路径。由街道数字治理工作专班自主研发的“AI处置员”系统,犹如不知疲倦的“智能参谋”,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破解防灾减灾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构建智能处置体系,打造防灾减灾“最强大脑”

  走进福城街道数字治理指挥平台中心,大屏幕上各类数据实时跳动,“AI处置员”系统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这个智慧应用的核心是一套智能处置体系,该体系是由“DeepSeek+知识库”构成,其中知识库结合辖区重点高频诉求类型、近期典型好评案例库、气象防御知识等内容构建而成。

  数据汇集层如同系统的“信息触角”,整合了气象预警、历史灾情、物联感知等多元数据。无论是市气象台发布的台风预警,还是遍布街道的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都能被快速收集、分析。分析研判层则是系统的“智慧中枢”,通过大模型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精准识别风险并评估等级。方案生成层会根据分析结果,自动匹配最佳处置预案和答复模板,而效能优化层则通过机器学习,让系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以前遇到突发情况,网格员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协调多个部门,现在有了‘AI处置员’,就像身边有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能快速给出专业建议。”福城街道数字专班负责人刘督介绍。在今年1号台风“蝴蝶”过境期间,街道提前收到市气象局预警,“AI处置员”迅速响应,根据以往台风灾害数据以及辖区内的地形、建筑分布等信息,精准分析出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标记出多个易涝区域,并提前制定好相应的处置方案。

  实战检验显成效,治理效能实现大幅跃升

  在台风“蝴蝶”来袭时,“AI处置员”系统的优势得到充分展现。系统提前识别出丹湖社区丹坑北村老旧小区因地势低洼且排水管道老化,存在严重的内涝风险。网格员依据系统提供的方案,提前在小区周边设置警示标识,疏散部分居民,并调配排水设备进行预排水。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响应速度上。以往处理一起普通的应急工单,平均需要2小时,现在通过系统自动化处理,时间缩短至20分钟。在“蝴蝶”影响期间,系统累计处理工单数量远超平常,其中大部分常规性工单实现自动化处置,从积水点排水调度到危墙加固提醒,“AI处置员”都能快速生成方案、派发工单,让应急处置更加及时高效。

  工作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标准化的处置流程,使得工作差错率下降了60%。以前由于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重复劳动、处置不当等问题大幅减少。同时,系统的应用还释放了30%的应急人力,让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复杂险情处置中。6月17日早高峰时段,强降雨导致福前路段严重积水,水位持续上升,周边车辆和行人受阻时,被系统解放出来的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利用专业设备和系统提供的排水方案,快速降低了积水水位,保障了群众安全。“AI处置员”不仅实时计算最优排水方案,还同步推送周边32家商户的防汛提醒,实现处置效率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提升。

  人机协同新模式,筑牢基层防灾减灾防线

  值得关注的是,“AI处置员”并非要取代人工,而是与基层工作人员形成有机配合。系统主要承担预警信息分类、处置方案推荐、答复模板生成等辅助性工作,最终的决策权和处置权依然掌握在工作人员手中。

  受近期强降雨影响,导致茜坑社区内一处小型水库水位迅速上升,威胁周边居民安全时,“AI处置员”迅速给出降低水位、疏散居民、密切监测水库大坝等建议。现场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对疏散路线进行了优化调整,增派人员对水库大坝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并根据水位变化及时调整排水方案,最终安全度过危机。这种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既发挥了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又保留了基层治理的人文温度。

  “AI是我们的好帮手,但人的经验和判断力同样不可或缺。”福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机协同让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加从容自信。”福城街道的实践为基层智慧治理提供了有力借鉴。这种“AI辅助+人工决策”的模式,既符合基层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又顺应了数字化发展趋势。这个正在迭代升级的“城市安全智能体”,不仅重新定义了防汛救灾的“深圳速度”,更探索出特大城市“平急结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文图:李雷新)

202506230101.png

202506230102.png

2025062301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