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夯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 “‘网格+气象’ 加出深圳防灾减灾新力量”

“网格+气象”: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赋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

更新时间:2024-06-13 09:25:23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9月7日傍晚至8日上午,广东省深圳市出现自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打破有气象记录以来7项历史极值。全市紧急转移22万余人,220个地下空间进水,无人员死亡,灾后12小时城市运行基本恢复正常。

  其背后的支撑,是深圳气象部门及时开展直通市委书记、市长的决策服务,是与应急管理、教育、交通运输、住建等部门的防灾联动,是对龙岗、罗湖、盐田等区负责同志的电话“叫应”,也是面向公众全网预警信息的靶向发布。

  在超大城市深圳,经济社会系统对气象灾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日益增加。如何将防灾减灾落实落细、融入城市运行与管理?深圳市气象部门通过实施基层“网格+气象”行动、市区携手打造气象灾害防御“龙华样板”、开展区级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等工作,筑牢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综合网格发挥防汛防风“大作用”

  9月2日20时30分许,受台风“苏拉”影响,光明区玉塘街道金田湾商场门口的一棵树倒伏,阻碍交通运行。田寮社区网格站站长吴健民立即赶来支援,与网格员维持秩序、清理现场。

  “风雨来临前,我们就在深圳社区网格管理平台中的天气服务栏目中收到了针对社区的气象信息和防御指引。”根据信息,吴健民迅速组织网格员对辖区内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地带开展巡查和处置。

  这是深圳市气象预警信息“零时差”直达综合网格、扎实推进“网格+气象”行动的一个缩影。

  在这次应急行动中,吴健民认为,把网格员纳入到应急联动发布系统,很好地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的先导作用。“不仅能让网格员在动态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收集气象资料和服务需求,还能及时反馈灾情雨情等信息,形成闭环管理。”

  IMG_256

  深圳市陆海一体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服务系统接入深圳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提供气象技术支撑。深圳市气象局 供图

  “点”上的精准预报信息是网格员得以更加精准抵达基层治理“末梢”的关键。“基于位置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信息展示和查询功能,可以让网格员随时随地掌握网格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等信息,从而进行定制化编制和加工,实现快速传播。”深圳市委政法委社区网格管理办公室主任曲绍德说。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设置区级气象部门的超大城市,如何进一步满足网格管理对气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气象与社区网格的黏合度?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深圳市气象局深入调研、加速破题——充分利用资源力量,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探索构建“5025”“社区网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模式(“5”即搭建市-区-街道-社区-综合网格五级网格体系信息传播,“0”即气象预警信息“零时差”直达综合网格,“2”即延伸“社区+小分格〈综合网格片组〉”两级网格气象服务“触角”,“5”即“有方案、有制度、有指引、有平台、有培训”体系化支撑)。以“502”措施为“黏合剂”,5个“有”做保障支撑,推动气象与基层网格治理黏合,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从“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围绕“怎么服务”,深圳市气象局探索构建形成多部门、多单位融入基层网格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格局。

  在五级网格体系下,深圳市气象局针对市、区两级网格提供基于位置的精细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在市委政法委覆盖全市677个社区的“深圳社区网格管理”平台及大鹏新区“大鹏智网”上实现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等信息展示和查询,为两万余名网格员提供台风、暴雨、雷雨大风、寒冷等实时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引。

  而对于街道、社区和小分格(综合网格片组)这三级网格,深圳市气象局与马田街道探索建立社区网格基层治理微信群,以街道、8个社区和80个小分格网格员为枢纽,在其组建的5000余个基层治理微信群快速传播,实现气象服务直达社区居民。

  同时,深圳市气象局和市委政法委携手建立沟通对接和工作协调机制,编制《深圳市“网格+气象”行动方案》《深圳市社区网格气象防御工作指引》,建立网格员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制度,将气象服务产品融于市、区网格管理平台,推动基层气象防灾“有方案、有制度、有指引、有平台、有培训”,体系化支撑“网格+气象”行动落地。

  不仅如此,深圳市气象局还打造“红色小分格”,让党员、干部融入网格日常管理。光明区马田街道工作委员会委员张学儒点赞这一动作:“‘小分格+气象’治理服务新模式的出现,着力提升了街道社区防灾减灾能力。”

  市区联动打造气象灾害防御“龙华样板”

  今年以来,深圳市气象局强化主动互动联动,与龙华区共建“四个一”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龙华样板”,为全市防灾减灾提质增效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7月24日,龙华区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数据显示,15时10分至16时15分左右,观澜街道最大1小时降水量达72.7毫米(库坑站),极为接近街道自200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这一关键数据为区政府科学决策、相关部门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依据。

  强降雨的实时监测,得益于市区共织的“精密监测一张网”。针对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和人员密集场所,龙华区加密布设观测点,今年以来就建设75处气象监测设施,实现1公里内天气气候一体、地空天立体监测。龙华区应急管理局综合防灾减灾科负责人简丹说:“在本次降雨过程中,非新建站中的最大1小时降水量监测数据为14.3毫米(福城站),约为库坑站雨量的20%,无法体现本次降雨的真实情况。”

  在7月24日的强降雨过程中,龙华区应急管理局综合防灾减灾科高级工程师吴星霖依托市区共创的“精准预报一平台”,结合雷达回波、社区自动气象站等监测资料,及时进行库坑天桥定点短临预报和积水阈值提醒服务,为应急处置提供动态实况和咨询等服务。

  同样在今年,龙华区建成了集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等于一体的决策气象信息支撑平台,有机融入市气象局智慧气象六大支撑平台,连接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直通区政府“数字驾驶舱”和城市运营数字平台,并与市应急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融互通,为开展全过程滚动跟踪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提供支撑。

  运用平台开展服务的,是龙华区组建的区级气象服务支撑队伍,包含4名专业气象人员,吴星霖正是其中之一。

  在共建“精细服务一队伍”后,龙华区与深圳市气象局进一步形成会商联动机制,不仅将区各级部门防灾责任人信息纳入市气象局预警短信服务平台,还更新了91人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信息,让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通过各类工作群迅速到达各级防灾减灾责任人。

  不仅如此,龙华区还联合深圳市气象局,依托深圳天气融媒体矩阵等途径为公众提供气象科普服务,推动优质气象科普资源开放共享,共同下好“气象科普一盘棋”——率先在部分社区建设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站,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持续提升社区最小单元格应急响应能力和韧性。

  以区级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促进基层治理

  面对极端天气事件突发频发带来的城市气象灾害风险,以及日益增大的城市治理难度,深圳市气象局在龙华区等3个区试点开展区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水平调查评估工作。

  深圳市气象局减灾与服务监督处处长刘源介绍,通过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机制,推动各区(新区、合作区)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应急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区域及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围绕“为啥评”,首先要明确评估的对象。今年,市气象局在和龙华区加强联动共建“四个一”气象防灾减灾“样板”的基础上,明确龙华区、福田区、光明区等3个区为首次试点评估对象。

  明确评估对象后要确定“评什么”。聚焦灾前预防水平、临灾预警水平、灾中处置水平、灾后恢复水平“四个维度”,划分出气象灾害防御准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贯通指挥体系-应急预案-工程设防-应急准备,监测-预报-预警-联动,应急响应-先期处置-指挥调度-应急救援,灾损评估-社会救助-巨灾赔付-恢复重建等气象灾害防御全过程的“四个链条”,市气象局构建起区级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三级指标体系,以客观比较区域防御水平差距。

  聚焦“怎么评”,深圳市气象局与龙华区等3个区及市直有关部门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依托第三方评估单位,区分不同单位类别、性质和防范应对重点,按专业领域面向各区及有关部门、街道、社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开展分类调查,并统计、汇集数据,重点围绕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防范应对开展分析评估,客观反映气象灾害防御水平短板,系统梳理试点区域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怎么用”是重点。深圳市气象局将结合常态化的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加强亮点工作、创新举措的总结归纳和推广应用,形成各区竞相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新格局。各区、有关部门将组织梳理防御短板弱项,加强本区域本部门本领域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优化防御措施,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承灾能力。

  “目前,全市已进入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实践探索阶段,适时梳理总结经验,规范评估工作标准、制度等方面。”刘源说。下一步,将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制度体系,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标准规范建设。(通讯员黄彬、王美丽、谢盼、徐文文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