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及政策解读 > 政策解读

提升传播能力 服务百姓需求——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解读《气象宣传工作管理办法》

更新时间:2014-10-31 00:00:00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如何向百姓传递及时准确权威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满足多元化需求?如何更有效地传播气象科技,加深公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如何在眼花缭乱的传播世界里看到更多气象元素?在新形势下,很多气象宣传工作者面临多种困惑。

  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宣传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力图打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气象宣传与气象科普、气象发布与社会传播相融合的互动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现代传播体系。

  “很多人对管理办法的印象是‘管住’,但是我们推出《办法》,则是希望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原则,‘管活’而不是‘管死’,激发气象宣传工作活力。”日前,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接受了记者采访,解读《办法》的背景、理念、原则、措施和意义等。

  融合多种媒体创新互补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挖掘潜力,激发活力”,翻开《办法》文稿,记者的注意力很快被这几个词语吸引,而在《办法》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等词语也不断出现,创新与改革显然是其中蕴含之意。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在中国气象局层面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策划组织,取得初步成效;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策划,并加快建立“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媒体搭台、社会参与”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格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气象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提高,促进社会关心气象、理解气象、支持气象。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不断涌现。上世纪80年代,“信息爆炸”一词出现。现在,这个词语所描绘的情景变成现实,信息以几何速度增长,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比人类理解的速度要快,并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涌入人类的生活。

  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谁还会稀罕“单声道广播”?谁还能接受“单向度灌输”?答案是否定的。

  我国气象宣传工作也面临各种难题,站在改革发展大局思考气象宣传工作的战略意识和前瞻性不足;气象宣传工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局限于传统模式和固有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需求;运用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和经验不足;气象宣传工作组织协调力度不够,日常工作暴露出资源分散、人才匮乏和投入不足等问题。

  “首先,新闻宣传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人们满足于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但现在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增多,在海量信息中气象部门如何发出权威的声音,需要我们思考、探索和创新。其次,气象宣传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宣传的同时,也经常提供科普知识和气象服务。最后,气象宣传工作者面临新的压力,对其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我们开放合作,不断提高。”许小峰说。

  《办法》在统筹资源、发挥部门媒体作用方面做出新规定,进一步加强气象部门报纸、期刊、影视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建设与发展,打造手段多样、受众面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的气象媒体集群;加强与气象业务、科研、服务、管理、党务等工作联动,形成气象宣传工作合力。

  在发展新媒体的同时,传统媒体亦承担着气象宣传的重要任务。《办法》指出,要发挥传统媒体优势,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传统媒体是新闻宣传的主阵地,要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逐步从“内容生产”的单一职能向“内容推送+服务提供”的双重职能转变。

  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优化部门设置,实现气象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跨媒介多次发布;推进传统媒体市场化发展,对优秀的气象新闻、知识、文化等内容进行图书出版、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等再开发再创作,实现多元增值。

  “媒介融合,不是谁取代谁。不同媒体有不同的特点,人们也有不同的需求,既需要短平快的信息,也需要有深度的报道。”许小峰认为,“气象宣传部门掌握着报纸、网站、新媒体客户端等渠道,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发出气象科学权威声音

  9月4日,中国气象局启动“我给台风起名字”征名活动,再次把台风拉进了公众的视野,并借此次活动普及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了公众对于台风的认知和预防能力。“新闻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有时候我们被社会热点推动,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根据公众关心的事发出自己的声音,气象部门在宣传上有很多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这需要我们尊重规律,同时做好规范。”许小峰说。

  经过多年发展,气象部门的“发声”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许小峰看来,传统的单向的“宣传”观念在向与受众互动的“传播”理念转变。中国气象局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在重要时刻发出权威声音,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把握好策划组织、新闻发布和回应关切等环节,把握好宣传的时、度、效。同时,气象宣传与气象科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气象科普是气象传播工作的重要内容,气象宣传是气象科普的重要渠道。此外,近年来,气象部门注重处理好气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气象部门媒体与社会媒体的关系。气象部门不仅要实现部门内媒体——报网、视网的融合,还要将已经拥有的多元化传播渠道融入到公共媒体系统中,广泛借助社会媒体资源。当然,如果你关注气象新闻,会发现气象报道的方式也在变化,炼主题、讲故事、抓细节、重数据,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群众喜闻乐见。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气象部门需要进一步面向公众信息需求,提升气象信息权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办法》强调,加强新闻发布管理工作。要综合运用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气会、集中采访和新闻通稿等多种形式,通过气象部门报纸、期刊、影视、网络和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推动信息发布的常态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大为民服务、信息公开力度。

  “我们要保证信息的权威性。”许小峰说。

  如何发出权威声音?如何让老百姓信服?《办法》提出,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要求,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把握话语权,同时要把握好时、度、效。发出权威声音,关注老百姓关注的事,是气象宣传工作者必须铭记于心的。

  服务大局培养人才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部署、协调推进,需求引导、精心组织,改革创新、遵循规律,规范程序、各负其责。”这是《办法》规定的气象宣传工作基本原则。许小峰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作风建设,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涉及宣传工作。气象宣传工作要转变作风、联系实际、提高效率,服务中国气象局党组的战略部署和业务服务;注重创新,构建新形势下的新型工作体系。”

  “新闻宣传工作,关键还在于人。”许小峰说。

  在《办法》中,非常受基层关注的亮点是对气象宣传工作进行了更加规范的管理,并更加凸显了气象宣传工作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这对全国广大气象宣传工作者无疑是莫大的激励和鞭策。同时,除了建立气象宣传工作激励机制以外,还增加了建立“百名气象宣传骨干人才库”以及“探索建立稳定多元的气象宣传经费投入机制”。从宣传体制机制上来说,这是一种创新,值得期盼和关注。

  许小峰认为,面对新的气象宣传形势,提高气象宣传从业人员素质是应有之义。《办法》提出,将健全气象宣传从业人员工作规范、流程,科学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依托各类培训,提升全国气象宣传人员综合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效率、精业务的气象宣传专职人才队伍。除了专业队伍,气象部门还将建设专兼职结合的队伍,建立借助社会力量与当地主流媒体的合作关系,优势互补,扩大宣传覆盖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气象宣传队伍。

  同时,人才队伍背后的激励机制将继续完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气象宣传作品将被纳入职称评审业绩和评奖评比依据;对气象宣传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部门、个人,按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表彰;气象宣传科普骨干人才库正在建立,以带动气象宣传科普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气象部门还将建立稳定多元的气象宣传经费投入机制,优化气象宣传经费配置,加大对重要气象宣传项目的扶持力度,为开展气象宣传工作提供良好条件。

  “《办法》发布以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原则、规定落实为具体的行动。”许小峰说。通过《办法》,气象部门将积极传播气象信息,促进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用好信息源,做好宣传议题设置,提升气象信息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及时解疑释惑,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