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深圳市气象局2021年工作计划

更新时间:2021-02-10 16:24:06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市委“1+10+10”工作安排,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力量。

  (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一是宣贯实施《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提高“城市韧性”。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管理机制,对应修订应急预案、发布传播规范标准、升级预警发布业务系统、细化相关部门操作指引;贯通深汕区域形成“10+1”个(新)区一体化发布体系;加强基层专业技术服务、培训和指导。二是围绕“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将决策服务放在气象服务首位,主动融入城市重大战略、改革发展重大部署,精准把握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建立反馈评价机制。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摸清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完善市级指挥平台的支撑,打造市级联创中心气象板块,提供基于影响、陆海统筹、精细至1公里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决策服务体系,开展极端灾害性天气智能识别和警示服务,重点在突发性大风预警等方面有新突破。构建精细化基层气象治理新机制,以共建共治模式创新区级防灾“+气象”服务模式,夯实基层气象防灾技术服务力量;建立区级气象会商系统和会商制度;建立街道气象信息员队伍;靶向对点预警直通街道防灾责任人和网格管理人员。三是围绕“打造美丽中国典范”构建生态文明气象屏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水文环境气象监测数据,开展跟踪评估。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开展温室气体浓度与碳排放相关性、易诱发臭氧污染的天气环流与大气扩散条件特征等2方面研究;建成国家气候观象台助力打造气候宜居城市,研制生态气候舒适度评估技术和指标体系;向市民推出精细到区的气候公报、生态气候监测评价和人体健康5项气象服务。四是依法落实气象安全生产监管。对易燃易爆危化场所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和重点人群的预警服务;督促防雷装置检测单位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和防雷装置检测监管“八个一次措施”。

  (二)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双区”建设。一是立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构建海洋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完善岸海空天一体化的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推动海洋气象资源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开展海洋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警服务,基于高分卫星资料推出大湾区海区强对流天气识别、定量降水估测和海雾监测3项新产品,探索远洋导航、港航物流、海洋工程等气象保障服务。二是围绕“数字深圳”构建智能气象感知网。依托智慧城市多功能杆的建设,开展微型气象观测对比实验,推广社会化气象观测,开展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形成前海和福田中心区城市气象皮肤,拓展智能杆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提供精细化的局地微气候服务。三是按照“新发展格局”打造气象服务新业态。建设基于全国统一布局的“数算一体”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深圳部分;以需求为导向挖掘67年不间断气象大数据服务能力,做强数据供给,拓展气象数据在生态、经济发展、健康卫生等领域应用。

  (三)全力保障民生,服务市民美好生活向往所需。一是以标准化为抓手开展气象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制定预警发布、数据管理、智能观测、防雷安全等行业引领性标准规范;通过开展标准化试点、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开展第三方认证等方式,促进服务质量整体提升,实现智慧预警、精准告知、高效互联,争创服务类市长质量奖。二是依托“5G+8K+AI+云”新引擎拓展气象服务新领域。智慧气象服务中台数据产品接口增加至100个,对接鹏城智能体各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跨界融合分析技术,形成基于风险、位置的交通、工地、旅游、服装、新能源电池等行业的“+气象”服务。三是新推交通、健康2类服务产品。针对市民健康生活和往来大湾区的需求,推出“湾区气象通”“气康宝”等集约化新产品,助力湾区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四是优化4类产品和渠道。建立健全需求智能感知、产品自动制作、服务精准推送的供给能力,优化智慧气象产品超市、安全伞、预警铃等服务产品;利用“深圳天气”融媒体矩阵和“i深圳”等政务新媒体协同传播力,强化气象信息发布与科普宣传。

  (四)突出改革牵引,推动气象“十四五”良好开局。一是组织“1+5+2”规划任务实施。组织实施《深圳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海洋气象发展规划》等2项国家气象规划的有关建设任务。推进我市国土空间、应急、生态、数字政府等5项专项规划中12条气象任务。二是抓实“3+4+3”重大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气象部分)、深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二期等3大工程见成效;启动气象灾害防御精细化智能化服务工程、战略应急物资储备项目、气象众创开放共享平台等4大工程;推进中国气象局布局的气象综合遥感探测协同应用光明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气象数据中心等3大工程各项审批环节。三是坚持深化改革。抓好3项中国气象局试点任务。立足城市发展所需和国家气象发展大局所向,落实智慧观测、智能网格预报、智慧气象服务3项试点任务,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推进业务体制改革,构建以大数据云平台为“云”气象业务应用系统为“端”的“云+端”的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实现以大数据为中心的观测、预报、服务业务高度集约和有机互动;气象大数据全集统筹管理,业务服务系统全部融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并纳入综合业务实时监控平台统一监控。落实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完成下属事业单位合并升格,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公益性普惠性气象服务力量支撑的同时,发挥好“领唱”“合唱”作用,推进利用国有资产举办新型气象服务机构,并探索气象服务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五)强化科技创新,注入气象发展新活力。一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快速发展上轨道。完善预警中心运行机制,建立粤港澳气象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生态圈。联合研发大湾区多尺度同化系统、亚公里尺度区域精细化预警预报模式2个系统和临近预报、质量控制等6项技术,并纳入中国气象局气象数值预报业务发展体系。二是锻长板,推进2项重点研发计划。启动深圳牵头港澳气象部门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智能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强降水临近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和深圳市可持续发展专项“大湾区台风风雨结构精准预报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三是补短板,抓好3项能力提升。开展灾害天气“天脸”智能识别,加强社会化观测与传统观测的基于气象要素的多源协同观测系统,建设三维智能气象感知网。结合气象灾害普查成果发展基于网格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技术,研发精细化定量降水产品,形成定时定点定量精细化预报服务、风险预警提示等智能产品。基于AI强降水临近预报和雷暴尺度集合预报概率匹配方法释用技术发展短临短期一体化的智能网格预报并在全省推广使用。四是探索气象科技人才精准培养、引进使用新机制。实施气象高层次人才“一人一策”精准培养计划。通过双聘制、竞争制等新机制引才,壮大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与气象服务贡献挂钩的年度和聘期岗位考核制度。

  (六)全面从严治党,夯实气象事业政治保障。一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建业务深融合。把党的政治要求、程序体现在工作落实的每个环节中,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对干部职工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创建模范机关示范点。二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强化执纪问责。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以责任清单台账管理为抓手推动责任落实;开展党建、制度执行、汛期气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专项督查;完善落实党建和业务深融合措施,确保市委市政府交办的任务落实到位,确保全年气象保障服务不掉链子。三是营造奋发拼搏的气象文化。践行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发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组织开展预警预报服务等技能大赛引导广大干部深怀爱党爱国情怀、遵循职业道德、涵养职业素养,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