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深圳市气象局2022年工作计划

更新时间:2022-01-12 16:28:01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总书记对广东、深圳及对气象工作的总要求,把落实市委“1+10+10”工作部署作为总牵引,把落实全国气象工作会议提出的5大重点和10项任务作为总抓手,以“服务质量年”为主题,为“双区”建设提供优质保障,勇当建设气象强国的尖兵,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一)助力完善特大城市风险治理机制,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统筹落实《推进深圳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建设高质量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的气象监测预警体系等3方面21项任务,推进国家级强天气预警预报技术引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环境气候综合观测业务体系、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等重点项目,在建设全国大城市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市和广东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先行示范省中当好排头兵。一是深化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建设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将气象基础业务和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全市“1+11+N”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的监测预警、风险预警、辅助指挥决策能力,助力打造多级联动的“深治慧”“一网统管”决策指挥平台。二是完善预警先导四级联动的数智气象服务模式。深化“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持续推进台风暴雨监测预报能力提升计划,建设台风过程臭氧污染防治、旅游景区气象风险管理等5个风险预警应用场景,形成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服务体系,全面融入城市大脑和网格化管理。

  (二)以系统观念统筹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好“四生”气象保障。落实市应急、生态、数字政府等12个专项规划38项任务,推进海洋气象灾害监测及风险预警能力提升工程、重点行业气象临灾精细化保障服务、生态气候服务等项目,推进WMO“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试点”项目,形成“四生”气象赋能体系。保障生命安全。发布《深圳市气象灾害风险提示(2022年)》,绘制暴雨、台风等7类灾害致灾危险性分区图,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和防御措施指引。指导街道社区加强“六个一”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动全市“综合减灾社区”覆盖面扩大。保障生产发展。建立城市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和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气象服务保障体系。深化海洋气象专业服务,完善海上航运、港口运营、海上作业、海上搜救等气象保障服务。保障生活富裕。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游等高品质生活的多元化需求,持续研发个性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深化健康气象风险预测预警,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安全气象服务供给。保障生态良好。落实“深圳蓝”“双碳”等任务,发挥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地球气候系统综合观测、国家温室气象气体观测网深圳2个国家级观测站基础性技术支撑作用,深化臭氧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研究,为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提供支撑,提前72小时发出大气污染防控气象条件预测及建议,面向重大规划、重大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开展区域气候风险评估。

  (三)构建“智慧精细、开放融合、普惠共享”的新时代气象服务体系,更好服务民生“七有”。聚焦解决市民在气象服务上的“急难愁盼”问题,升级完善气象产品超市、线上线下气象天文宣教、深圳天气融媒体等3大平台,提升市民获取气象服务便利性,力争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全省第一,市民气象知识普及率达96%。一是完善或新增7类民生产品。针对上下学预警提前量、市民安全出行等,提升“预警铃”覆盖面和预警灾种,完善湾区气象通服务的精细度、新增体感温度、重点区域灾害预警提示等7类产品。二是优化“深圳天气”品牌影响力和体验度。完善基于用户位置和应用场景的系列智慧气象服务;打造气象服务融媒体平台,发展短视频等可视化公众气象服务;做大气象服务超市,一站式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产品。三是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气象天文科普宣教。开展具有全市影响力“四进”宣教活动30场,推动创建国际暗夜社区,为大湾区提供集夜空保护、星空观测、星空摄影于一体的气象天文科普宣教服务。

  (四)高质量推进“十四五”规划任务实施,全面提高“三精”能力和水平。落实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3项牵头任务、深圳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36项任务,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精细化智能化服务、自然灾害防治(气象部分)、深汕特别合作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3个重点工程,实现对灾害天气百米级监测,暴雨预报准确率同比提高5%,强对流预警提前量提高20%,形成4个“+气象”融服务应用。一是精密监测。加快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推进落地光明等两个气象观测基地,建立秒级观测到产品生成一体化业务服务。加强卫星、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的融合应用,完善大小雷达协同观测业务,开展风云四号卫星快速扫描资料应用,提高强对流天气监测识别能力。二是精准预报。建立健全“格点实况+智能预报+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建立多源资料自动监测识别和外推预报算法,提高强降水临近预报、城市致灾大风识别预警能力;基于全市气象灾害普查成果,发展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技术。三是精细服务。提升气象数据在数字孪生城市和数字经济中的应用价值,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开发5个网格数据应用和气象服务功能插件,形成水务+气象、建筑工地+气象、轨道交通+气象、生态+气象等系列“+气象”融服务。

  (五)加强气象改革和法治,发挥体制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一是完善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气象灾害风险管控制度和应急机制。根据省政府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修订《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作为市应急委专项工作协调机构的运行机制,完善市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细化以气象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和社会响应措施。出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范》等5项地方标准或规范性文件。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深圳市工程建设项目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指引》,优化营商环境,指导各区完善区域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风险防范。三是深化科技合作机制改革。依托“1+2+N”协同创新体系,继续做强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强化与国家级气象业务单位和深圳市科研院校的合作,发展数值预报模式同化技术、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技术等四项关键技术;组织落实科技部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11项国省市科研项目沿途下蛋见成效。四是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多层次、多元化气象服务体系,利用政策举办新型气象服务实体,继续探索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扩大气象服务有效供给。五是深化数字业务体制改革。完善“天擎”“天镜”深圳端建设,加快建立“云+端”新型气象业务技术架构,升级换代支撑深圳气象业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加快气象众创开放共享平台建设,提升智慧气象服务中台能力。探索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工作。

  (六)全面从严治党,夯实气象事业发展政治保证。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在履职工作的每个环节中,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出实效。二是持续深化模范机关创建。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为主题,巩固支部标准化建设成果,引导各支部在落实重大气象服务保障、重大改革创新等方面打造新品牌新特色。组织实施局系统专业技术人才“雏鹰计划”,打造“专、精、尖”干部人才队伍。三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内部管理。持续纠“四风”树新风,整治干部队伍不会为、慢作为等工作作风问题。以政治要件落实、预报质量、服务满意度、资金使用绩效、内部风险管控为导向,建立督察督办、业务质量、内控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预报精准和服务效率为导向的业务考核评价和预报员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处室和人员评先评优、绩效考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