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深圳市气象局2020年工作计划

更新时间:2020-04-21 15:33:00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在庆祝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座谈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气象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求广大气象工作者发扬优良传统,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20年,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的各项部署,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监测预报预测体系、气象服务体系、科技人才体系,推动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气象服务满意度继续保持“双第一”,为我市建设先行示范区贡献气象智慧。

  (一)提升气象灾害防治能力,做好气象保障服务。

  聚焦今冬明春旱情、明年汛期强对流、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以及重大活动,做好2020年重大转折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继续发挥深圳气象防灾机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防治能力,“因天而动”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气象保障。一是增强服务供给。提供一模块——融入应急指挥体系的气象服务信息化模块;一张网——快速对点发布预警预报信息的数据接口;一手册——面向防灾责任人的气象防灾读本;一把伞——应用现有电子屏、智能杆等公共设施,在全市地铁和公交及40个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域为市民提供基于位置的实时精准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出行影响及风险提示“安全伞”。二是强化气候服务支撑。总结光明科学城区域气候风险评估经验,组织对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和区域规划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形成可推广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规范。持续开展深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气象环境监测与评估服务。三是健全法治保障。修订《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规定》、《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协助应急部门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责任体系。开展新一轮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出台指导各区气象防灾联动的意见,基于分区分街道致灾风险阈值、气象灾害特点、防御侧重点提供防灾指导。

  (二)推出五大服务,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治理

  一是为市区两级应急指挥系统提供陆海一体的气象信息服务专业模块。突出气象灾害影响风险预报决策服务,建立气象灾害相应指标体系和服务启动机制和流程管理。二是为各级防灾部门提供智能网格监测预报预警模块。围绕城市立体精细发展特点,整合多模式客观预报、上级指导预报检验评估和对比分析,改进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形成1公里格点的高集约化预警预报“业务一平台、服务一个端、数据一张网”,并开展三维立体网格数据服务。三是为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提供台风暴雨风险评估服务。梳理深圳气候变化以及强台风、极端暴雨引发的城市风险,结合深圳城市发展特点对风、雨等影响开展风险评估。积极参与先行示范区城市发展规划,围绕开敞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线划定、地下管网设计等开展跨领域、跨行业研究和服务。四是为敏感行业的气象大数据支持服务。基于“云+端”的气象服务信息格局,重点在“端”上开展大湾区气象数据的应用共享调用,为32个政府部门和850多个企事业单位提供“防灾减灾”“科技创新”“气象经济”等数据服务专题。五是为重点防御单位和危险区域提供气象安全监管服务。基于互联网完善事中事后分级监管的气象安全监管模式,以制度为先导,通过制订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等主体责任、督查制度、检查标准,督促企业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可用可及的气象安全监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双线监管气象安全。

  (三)改革创新,构建气象发展新格局

  认真组织编制实施深圳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构建以业务服务为核心、以基础研发为支撑、以新型服务为延伸的深圳气象事业新格局,完善需求-科研-业务-服务的闭环式发展链条。一是深化气象科技成果应用。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引进高层次气象科技人才和技术,对接国家顶层设计布局,承接国家业务中区域模式开发等相关任务,形成支撑大湾区公共服务的研发能力。依托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以滨海高密度城市群多圈层气候观测为特色的业务体系,承接“中国国家气候观象台”网络业务平台的建设任务,为国家气候观象台网提供统一的内网业务平台和外网服务平台。依托南方强天气研究重点实验室对预警中心和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科技业务创新成果进行应用转化服务,让国家级科技业务布局成为撬动深圳气象先行示范发展的重要科技支点。二是深化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国有资产举办新型事业单位,新建企业化管理的以超大城市气象安全服务为鲜明特色的专业气象服务机构,具备承接市区两级重大气象服务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防雷安全技术服务的能力,具备为城市各行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的能力。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扩大气象服务供给,探索PPP模式构建世界气象组织“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共同体”示范项目。三是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完善“监测在线、产品精细、信息通用、系统集约、流程简约、人员精炼”的一体化业务体系,以数据为主线建立观测、预警、预报、服务、政务的全流程智能化支撑;以预报为核心优化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测预报业务体系,形成“陆海一体、滚动更新、服务先导、检验反馈”的完成流程;以绩效为导向构建统一协调的综合业务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业务服务准入机制、预报质量考核、服务质量评估、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