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把脉民生气象,共筑城市安全防线
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题调研深圳气象工作
更新时间:2025-11-17 18:08:36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打印本页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守护超大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为深入了解气象服务民生实情,推动气象服务更接地气、更贴民心,11月12日,深圳市人大代表黄静宜、张弢与市政协委员王雪、李小龙、刘丰宁、陈励等一行走进深圳市气象局,开展专题调研。市气象局局长刘德峰、副局长罗华明陪同调研。
当天下午,代表委员们来到市气象局雷达塔,开启了一场“气象之旅”。在1楼科普展厅,现代化的气象科技展品生动展现了从“观云识天”到“数值预报”的演变;在11楼影视中心,气象主播周禹详细介绍了“气象+科普”的创新实践,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让天气预报更有温度、更富趣味;在9楼预报大平台,预报处处长李明华现场介绍了“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的运行流程,屏幕上实时跳动的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和数值模式产品,直观展示了预报员们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捕捉天气系统的蛛丝马迹。代表委员们对气象部门积极运用融媒体手段普及防灾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做法以及全链条、递进式的预警体系给予充分肯定。
调研座谈会在8楼会议室举行,市气象局有关处室负责人汇报了2025年市气象局主办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情况。据悉,今年该局主办人大建议2件、政协提案1件,核心聚焦于低空经济气象保障和防雷产业高质量发展两大民生关切。
在完善深圳低空气象保障方面,市气象局在南山、坪山、大鹏等试点区域织密低空气象监测网,获批建设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无人航空气象保障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成低空飞行气象数字孪生辅助系统,实现“百米级”立体网格服务;挂牌成立深圳低空气象服务中心,完成全国首单低空气象数据产品交易。在促进防雷产业发展方面,市气象局牵头构建涵盖15项地方及团体标准的高质量发展标准矩阵,筹备成立市防雷产业创新联盟,推动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深圳防雷产业在政策开放度、技术实力和市场规模上均居全国前列。
不过,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局地性和极端性愈发凸显,给超大城市气象服务带来新挑战。目前,深圳气象预警发布时间,尤其是涉及停课的高级别预警信号引发广泛关注;突发性强、局地性强的暴雨、强对流系统预报难度大,存在预警节奏快等问题;气象服务线长面广点多,基层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仍需加密。深圳市气象局计划进一步深化“31631”递进式预警机制,强化AI等新质生产力工具赋能,提升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精准度和提前量;完善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响应,优化高级别预警自动停课机制,建立预警信息全媒体精准触达体系。
代表委员们对气象工作高度评价,认为气象部门前瞻布局、主动服务,为深圳防灾减灾工作和抢抓低空经济新赛道提供了坚实的气象支撑,并结合各自领域,提出一系列真知灼见。
市人大代表张弢作为法律界专家,从法治保障角度提出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对气象资源的场景培育和开发,推动气象数据要素在更多领域创新应用;另一方面,应逐步制定气象服务相关的法律条例和若干规定,填补气象法在低空经济、智慧城市等新领域的应用空白,同时完善预警发布、传播、响应各环节责任主体制度,以法治化手段保障预警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王雪长期关注交通领域,她提出气象预警应与城市智慧交通系统深度融合。她特别指出,气象部门主动邀请代表委员深入调研,既让大家深入了解气象预报“既要追求最大提前量,又要确保精准度”的专业难度,也让大家从理解到支持气象工作,形成良性互动。
刘德峰表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调研把脉,既是对气象工作的有力监督,更是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宝贵契机。针对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市气象局将逐条梳理、深入研究、充分吸纳。他强调,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责任重大。深圳气象部门将始终坚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服务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贡献气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