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信息公开 > 其他 > 工作动态

深港澳三地联合为世界各国贡献中国气象经验

更新时间:2023-11-13 18:11:31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这是世界气象组织为世界各国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推广的中国经验;这是深港澳三方作为中国窗口在国际形象展示当中的气象诠释;这是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城市防灾减灾应对的深圳智慧……

  11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示范项目中期评估暨国际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世界气象组织PPE办公室主任木村达哉,世界气象组织服务委员会综合城市服务研究组联合组长梁丰,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和西南太平洋区域办公室高级官员虞俊,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曾沁,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谭浩波,香港天文台台长陈柏纬,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副局长邓耀民,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雷小途等来自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与粤港澳三地气象部门20余位领导、权威专家学者齐聚深圳,对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示范项目取得的进展进行中期评估,并为项目下一步实施提出指导意见。

gzdt202311130101.png

(评估会现场,各方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中期评估: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示范项目亮点纷呈

  在世界气象组织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示范项目中期评估会议上,深港澳三方分别汇报了项目实施的最近进展,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兰红平代表项目组进行综合汇报,并对深圳早期预警服务模式做了重点介绍。

  香港天文台署理高级科学主任蔡子淳先生介绍了为沿海脆弱地区开发基于风险的风暴潮预报服务,他说:“优化计算中国香港沿岸脆弱地区风暴潮情景概率的方法,使用新方法进行集合预报系统产品的后处理等,以更准确的预测热带气旋的中心气压和秋季热带气旋的风暴潮。”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副局长邓耀民介绍了澳门优化水浸提示服务,他说:“主要针对暴雨、天文潮及风暴潮三种水浸情况,整理过去数年与中国澳门相关水位站的水位与雨量资料,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不断改进模型,在今年泰利台风中推出了风暴潮增水预测产品。”

  经过近三年努力,项目组在气象网格数据开放共享、灾害风险预警服务、靶向预警信息发布、城市气候影响评估、风暴潮预报和水浸提示服务等五方面取得11项阶段性成果。

  世界气象组织PPE办公室主任木村达哉表示,他非常欣喜的看到世界气象组织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首个公私参与示范项目取得了很多系统性的经验成果。深圳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服务模式将成为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的一个成功案例。 

  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曾沁司长说:“由深港澳三地气象部门共同承担的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示范项目成果以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标准、服务机制和模式等形式,为全世界人口集中、经济集中气候脆弱区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可借鉴实践方法和机制。深圳创新的31631递进式服务机制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也成为了世界气象组织示范项目的品牌”。

gzdt202311130102.png

(深圳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服务模式受到各方肯定)

  深圳解读: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气象服务模式。

  得到世界气象组织各位领导和专家高度评价的深圳气象早期预警服务模式包含“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临灾预警叫应“343”机制以及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响应机制。

  深圳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峰表示:“深圳气象早期预警服务模式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离不开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近年来,深圳市不断加大对气象工作的投入,聚集了一批气象科技创新人才,建成了超大城市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立了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四级防灾预警应急体系,发展了31631气象风险研判预警体系,今年又出台了《深圳市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致力于实现‘全灾种监测、全时域响应、全行业研判、全周期服务、全方位赋能。’”

  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市气象局在应对台风和大尺度暴雨系统形成了“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在突发天气方面形成临灾预警叫应“343”机制,高频滚动更新天气实况与短临预测,大力发展“预报+科普”的全过程公众气象服务,助力全市打赢超强台风“苏拉”和打破历史纪录的9.7极端特大暴雨防御战。深圳市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2023年汛期的实践,‘343’机制可以及时预警,及时叫应,为‘负一秒’响应提供很好的基础,对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建议进一步梳理总结后加强宣传推广。”

  全球推广:阶段性成果入选《2023年联合科学报告》

  世界气象组织服务委员会综合城市服务研究组联合组长梁丰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超大城市的气象防灾减灾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WMO会推动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合作来开展综合城市气象服务,很高兴看到示范项目聚合了气象部门、大学、企业等多方的力量,聚焦综合城市服务的需求,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成果,2023年9月由世界气象组织领衔,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多个高级别机构联合发布了《2023年联合科学报告-可持续发展版》,是一份有关天气、气候和水的科学与服务的高级汇编。深圳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经验作为中国案例纳入该汇编报告,在可持续发展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为世界各国提供参考。

  该案例主要包括,一是建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多源数据的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系统,基于智慧城市智能杆的建设,已建成福田、前海两个百米级精密监测示范区。至2025年,深圳规划建设的智能杆微型气象监测站数量将达到1000个,将使气象观测网分辨率大幅度提高。二是创建“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围绕台风、大范围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灾前、临灾、灾中、灾后”不同的发展阶段,滚动式递进式提供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和风险研判服务,有效实现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使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快速转化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行动力。三是与通信运营商、高新企业共同开展基于灾害影响的手机短信精准靶向预警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向灾害风险区域靶向精准发布,可在2小时左右面向全市2400余万手机用户发布全网预警短信,可在5-10分钟内覆盖深圳任意街道或灾害风险影响区域。

  国际背景:共建共治共享适应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成全球共识。2021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协会(RA II)通过首个关于公私参与(PPE)的区域试点项目“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示范项目”,并纳入二区协实施计划(2021-2024),于2022年2月开始正式实施。示范项目由二区协成员中国气象局 、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共同实施,并得到世界气象组织PPE办公室和成员服务与发展部亚洲和西南太平洋区域办事处的指导和帮助。

  在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气象局的指导下,深圳市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聚焦沿海脆弱地区超大城市气象服务的需要,基于公私参与(PPE)模式开发综合城市气象、气候和水服务。该示范项目共包含六项子项目,其中深圳市气象局牵头参与4个项目,分别是建立多元数据共享规则、开展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风险影响预警服务、发展预警信息靶向精准发布技术、开展城市气候影响评估。

  未来展望:为世界气象防灾减灾贡献中国标准

  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气象局、香港和澳门气象部门和深圳市气象局的有关负责人均表示,三地将继续加强在共享观测数据、合作研究、制定技术标准和设计有效气象服务模式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加强与政府、研究机构、私营服务提供商等的合作,全方位提升天气气候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的价值。

  同时,项目各成员方将完善可交付成果,与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示范项目相关的可扩展最佳实践和经验将纳入进度报告和成果文件,力争将实践上升为世界气象组织的指南或标准,为世界各国贡献“中国气象智慧”。(文:徐文文 易红梅 图:谢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