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

更新时间:2022-03-24 16:13:14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ftzb202203240101.png

ftzb202203240102.png

访谈活动现场

ftzb202203240103.png

深圳市政府副市长张华

ftzb202203240104.png

深圳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

ftzb202203240105.png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减灾救灾联合会会长杨勤

ftzb202203240106.png

深圳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委员、市智慧杆产业促进会会长王海龙

ftzb202203240107.png

深圳市第六、七届党代表、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俞露

  张天宇:各位好,今天(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今天我们特别节目云访谈,就要针对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今天做客我们云访谈直播间的嘉宾有深圳市政府副市长张华、深圳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减灾救灾联合会会长杨勤,深圳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委员、市智慧杆产业促进会会长王海龙;深圳市第六、七届党代表、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俞露,欢迎大家。首先这第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王局,今年这个主题有什么寓意?

  王延青: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早预警、早行动”,就是强调“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由于气候变化,深圳与世界各地一样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且影响日趋严重。加强气象、水文、应急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部门间的协作对于更好地防灾、备灾和救灾至关重要。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近日刊发文章表示,气候风险日益加剧,适应行动迫在眉睫,我国需要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提升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完善多部门、跨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深圳一直在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方面不辍创新。“早预警”方面,深圳早在1994年首次发布了暴雨预警信号,成为全国第一个发布气象灾害预警的城市,并不断完善《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陆续推出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建成预警先导的气象防灾减灾四级联动机制、创新“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被国家发改委纳入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内容之一并向全国推广。“早行动”方面,依托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全面摸清全市气象灾害风险底数;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将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全面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各环节,比如开展海洋新城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助力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守好美丽深圳生态安全的气象防线。

  张天宇:再请问一下王局,目前全球和全国气候发展趋势怎样?深圳所面临的气候风险有哪些?

  王延青: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给自然界造成危险而广泛损害,未来多种气候变化风险将进一步加剧,跨行业、跨区域的复合型气候变化风险将增多。去年美国遭遇龙卷袭击,风暴“尤尼斯”袭击西欧多国,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均表明极端天气多发已经成为新常态。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快速城市化引起极端小时降水频次显著升高,城市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珠三角地区降水空间分布,“热岛”、“干岛”、“雨岛”等效应明显。

  目前弱的拉尼娜事件已形成,导致大气环流异常,华南地区水汽输送阶段性增强。在此背景下,预计2022年汛期深圳气候将呈现“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局地大风多发,台风风雨影响重,阶段性高温天气多”等特点:短历时强降雨阶段性集中4-8月,降雨前少后多,龙舟水偏强;局地大风多发在4-10月,短历时阵风强;有5-7个台风进入我市500公里范围,其中4个台风造成明显或严重风雨影响,最强可达强台风,预计5月起开始出现较大范围高温炎热天气。在这种气候趋势下,我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气候风险:(一)阶段性极端降雨导致旱涝急转风险高。汛期可能多次出现小时雨量超过100毫米短历时强降雨;(二)台风、大风破坏城市高密度建筑群和在建工地的风险高。“狭管效应”,致使瞬间风力可突然增大;在建工地多,特别是前海等中西部沿海地区地势比较空旷,大风。(三)多灾种和次生灾害并发叠加风险高。今年台风偏早,可能叠加季风和天文高潮位,导致台风、雷雨大风、持续性暴雨、水浸、地质灾害等多灾种并发、叠加风险。(四)阶段性持续高温对供电供水和生产生活影响大。根据IPCC2021年报告,全球气候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变暖。我市变暖的速度显著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导致高、低温事件频发、干旱多发时间延长。需要提前做好城市生产生活、供电供水、生态环境和农渔业养殖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五)大气和水环境的不利气象条件风险高。受高温天气偏多、台风外围以及弱风日数偏多影响,今年大气环境不利气象条件较2021年多。前期干旱、汛期局地性短时强降雨、阶段性高温干旱天气可能影响水污染防治成效。

  张天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全球气候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变暖。从全球和我国来看都出现极端天气事件,造成了严重影响。那么,气候变化对于深圳有哪些影响,针对气候风险我们有什么举措呢?现在我们电话连线深圳市政府副市长 张华。

  张华:主持人、各位代表、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观测资料显示,过去近60年里,深圳增温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深圳面临的气候风险日益加剧,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趋于明显,突发性局地性暴雨屡破极值,极易造成城市积涝,影响城市交通、安全出行等;过去两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气象干旱,给城市供水安全带来一系列挑战。

  深圳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一直致力于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城市风险管理、促进气候韧性发展和绿色转型发展,力争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一方面,防灾于未萌。充分发挥早期预警、风险区划、气候评估在城市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治理、能源转型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从源头上防范气候风险,提升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处置于瞬时。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防灾救灾联动机制,以系统观念统筹城市风险管理,提升全要素全灾种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联动和区域联防,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筑牢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的防线,离不开“每一个深圳人”。从政府工作层面,各级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政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落实责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从社会层面,要筑牢人民防线,在此我向市民朋友倡议:增强防灾意识,掌握避灾知识,通过官方权威渠道获取预警信息,并能第一时间快响应、会防御。我们将不断提高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准确性,持续推动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引进学校、进公园、进社区、进企业。从我做起,防灾减灾,全民行动,共护安全!谢谢!

  张天宇:针对“早行动、早预警”,深圳市有哪些行动举措?市气象局开展了哪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请王局跟我们来介绍。

  王延青:深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以先行示范标准和担当提供优质气象服务等要求,在落实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省建设中当好排头兵,以落实世界气象组织(WMO)“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试点项目”和中国气象局“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试点”为抓手,从“早预警、强联动、精服务、优机制”四个方面同向发力打好组合拳。

  (一)早预警:一是“风险研判早”:抓好《气候改变未来,以深圳为例》、城市街区尺度规划微气候评估技术体系、通风廊道规划等系列成果应用,组织各部门和各行业用好深圳市气候资源基础数据信息“一张图”以及细网格气候信息服务平台,将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全面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各环节,;二是“监测识别早”:织密多要素、立体化、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监测网,着重针对风险隐患点、高层楼宇、人员密集场所、市民打卡的十峰等加密布设观测点,优化深港雷达协同观测等,为更好地提前捕捉极端天气的“弱信号”和精细预报预警提供支撑;三是“预警发布早”:深化“31631”递进式预警服务模式,建立暴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分强度、分级别、分区域的三级防线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信息通过应急“一键通”2分钟内直达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防灾责任人,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10-30分钟内精准靶向发布至受影响区域公众;四是多联防,加强大珠三角灾害天气的区域协同联防,加强东西江流域气候趋势、干旱预测评估和极端天气监测预警等方面的会商研判,保障城市供水调度和运行安全。

  (二)强联动。深化一级监测预警,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社会公众响应的全市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深化交通、水务、建筑等五个高影响场景服务,提升气象监测预报六大平台支撑能力,基于城市数据底座,开发城市气象影响预报数字化产品和应用插件,强化在数字政府“一网统管”体系下的数字气象服务能力,实现全灾种监测,全时域响应,全行业研判,全周期服务,全方位赋能。达到预警预报与应急响应深层“咬合”,提高联动效率。

  (三)精服务,着力“三升级、三新增”的六大服务组合。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产品质量,提升市民应用气象产品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增加民生气象服务的产品供给。

  (四)优机制。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贯和普法,按照市政府的部署我们修订完善《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作为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的工作协调机构,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事业等部门工作职责,通过发布气象灾害公众防御指引,明晰公众的社会责任,提升市民的认知度和自救互救的能力。通过发布相关地方标准,提升预警信号发布的准确性和防御措施的针对性,实现气象灾害风险治理法制化。明确各区、各有关部门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种类、不同级别预警信号制订防御具体措施;同时不断优化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体制机制,构建了符合我市气候特点的预警信号体系,

  今年世界气象日,我们还响应疫情防控要求,以线上为主形式开展央视总台大湾区之声专题谈、民心桥和互联网科普等系列活动,呼吁公众更加关注天气、关注气候,做到早预警、早行动,扎牢城市防灾减灾防线。

  张天宇:我们关注“发展韧性城市”被列入深圳市“十四五”城市空间发展规划中,想请问一下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俞露谈谈在深圳高标准建设韧性城市方面,如何用好气象水文气候信息?

  俞露: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国家战略。城市规划作为科学、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多元组合,在绘制城市发展蓝图的时候,不仅应该通过产业升级、空间功能布局优化、能源基础设施的绿色转型、碳汇空间的保护修复等手段,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也应采取减缓和适应并重的策略,面对复合性、系统性的气候变化风险,有效提高防范和抵御能力。

  具体而言,城市规划师可以借助气象信息,研判极端气候事件的具体情景和风险,从而支持规划决策。比如评估极端暴雨对现有雨水排放设施系统造成的压力,进一步提出管网和泵站扩容增效的具体方案,同时还可以落实更多的韧性城市举措,如推广海绵设施、设置洪水适应型的广场和街道、优化建筑底层构造等。

  其实,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充分应用气象信息大数据,是深圳由来已久的做法。咱们气象台在全国率先发布的细网格气象数据,涵盖了降雨、日照辐射、风玫瑰图等多种数据,在编制全市的内涝防治综合规划以及各重点地区的风热环境优化方案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助这些数据,我们获取了新的暴雨强度和时程分配的规律,还提炼了深圳的主要风廊,进而在城市绿地系统格局、街道走向、雨水调蓄空间设置、应急防灾设施和预警方案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响应。

  此外,在大量城市更新的项目中,都按要求对规划和建筑方案进行了物理环境模拟评估,力争在高密度建成环境中,仍能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绿色的人居环境。

  希望未来,我们能继续推进气候信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让规划更科学、更精细,让城市更健康,更韧性。

  张天宇:近年来气象部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做了很多创新与努力,能否介绍一下气象部门在服务民生方面推出的新产品?

  王延青:今年我局围绕市民上下学、交通出行、文体健康等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抓好民生服务组合,助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一是拓宽渠道、更多样。目前已构建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12类33种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形成“深圳天气”融媒体服务矩阵,打造的“深圳天气”微博、微信、客户端(“两微一端”)、抖音和短视频,市民可通过至少一种服务渠道体验即点即获即知即用的智慧气象服务。二是提升体验、更便捷,与“i深圳”、“深圳发布”等政务新媒体和广电、腾讯等公共平台,建立气象信息发布联动机制,通过自己发、部门转、媒体播等多方联动,气象信息更广泛更加及时有效。三是优化产品,更丰富。整合7类74种气象服务产品形成“气象服务产品超市”:(1)优化上下学(班)预警铃;(2)提升面向公众的精准气象信息服务,针对系统性移动、影响大的暴雨和雷雨大风等天气过程,根据影响时间先后顺序,分批次、分区域精准靶向发布预警信息和防御提示,让市民第一时间收得到、懂防御;(3)新增文体游系列融合气象服务。(4)强化建筑工地人员气象避险服务,建立工地气象服务指引,提供0-3小时和72小时内的防风防雨提示、风险预警服务,对全市2000多家重点建筑工地进行提前精准提醒,并提供各工地未来一周施工气象风险日历图,为工期合理安排和施工安全提供参考;(5)优化“湾区气象通”服务;(6)新增敏感人群健康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王延青: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我们将不断完善多部门、跨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加强灾害天气的区域协同联防,致力于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风险影响预警服务,发展预警信息靶向精准发布技术,开展城市气候影响评估,使得气象气候信息能让市民收得到,看得懂,用得上。为深圳提供更有力的气象保障。

  气象预报虽然不能100%准确,但是我们会尽100%的努力。感谢各位代表、市民和媒体朋友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希望提出更多宝贵意见,使我们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更好的服务市民,让城市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