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民通》访谈: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
更新时间:2025-04-03 17:30:37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2025年政民通(第一期)市气象局
主 题: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
嘉 宾:市气象局副局长 兰红平
时 间:2025年4月3日15:00-16:00
访谈图片:
文字实录:
主持人 2025-04-03 15:05:00
各位嘉宾、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政民通”在线访谈直播间。本期活动由深圳市气象局承办,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我是深圳新闻网主持人——斯涵,感谢大家的参与。
在刚刚过去的3月23日是第65个年世界气象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由世界气象组织(WMO)确定,大多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和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天气问题。今年的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给城市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早期预警是筑牢气象防灾减灾防线的有效手段。在深圳我们的早期预警能力水平如何、市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早期预警、可以获取哪些气象服务等等,就这些市民关注的问题,我们今天非常有幸邀请到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兰红平,与大家进行交流。欢迎兰局!也请兰局首先和我们的网友们打个招呼。
兰红平 2025-04-03 15:05:49
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2025-04-03 15:08:16
再次欢迎兰局来到我们的直播间,我相信气候天气问题一定是我们大部分市民朋友特别关心的问题,首先想请问您,刚才我们提到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那么针对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解读的,它又表明了什么?也请兰局为我们解答一下。
兰红平 2025-04-03 15:12:37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这个主题它不仅反映了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也标志着全球努力应对气象灾害、提升社会韧性的重要一步。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空天立体综合的气象观测系统。这个观测系统在世界上是属于先进水平,我国也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早期预警模式。在早期预警模式中,中国独创了递进式气象服务和高级别的预警“叫应”等机制,刚刚我讲的递进式气象服务,我们深圳的“31631”是中国递进式气象服务的典型代表;这样的一个机制在重大灾害过程中屡次创造“零死亡”的奇迹,“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和国际合作,缩小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气象预警能力上的差距,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及时获得气象预警信息,提升早期预警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推动构建更加安全、更具气候韧性的未来。
主持人 2025-04-03 15:14:04
感谢兰局的分享和解读,让我们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么今年深圳的气候预测和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是什么呢?也想请兰局给我们解答一下。
兰红平 2025-04-03 15:20:17
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气候部门的会商,我们在全球变暖、气温屡创新高的背景之下,今年还要叠加目前的拉尼娜状态,我们预计2025年我市汛期降雨量在1600毫米左右,跟常年相近,但是比去年偏少2成以上,总体上说,虽然降雨量减少两成以上,天气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阶段性强发、并发这样的态势并没有变化,我们研判汛期气候有以下特征:
一是春季强对流偏早偏强,3月15日我市已出现历史罕见的强雷雨大风。
二是前汛期(4-6月)雨量与去年相比明显减少,降水前少后多、龙舟水暴雨集中,6月出现集中降雨的可能性比较大,也可能出现龙舟水叠加台风导致极端降雨的情形。这一条跟第一条春季强对流偏早偏强看起来有点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为什么?虽然总雨量变少了或者说降雨的次数变少,但是强对流偏早偏强没有变化,只是次数少了。
三是台风影响早、强度偏强,后汛期(7-9月)强台风影响大湾区的风险高。这一条是基于这几年深圳继续处于强台风影响周期,过去两年距离我们500公里的范围内都出现了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
四是高温持续久、热害重,主要在7-9月。这个跟我们现在气候变暖的趋势是密切相关的,2024年是全球气温最高的一年,深圳2024年的年平均气温虽然没有历史最高,但是也是历史第二,目前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没有变化。一般来讲气候预测是有比较大的变数,主要取决于气候的响应因子,比如说拉尼娜、厄尔尼诺,还有海洋的温度,就是海水的温度,还有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两极的极冰等等,后续我局将结合汛期气候背景,努力做好中短期的预报。
主持人 2025-04-03 15:22:17
刚刚听下来兰局非常详细的讲解,也就是说目前的预计降雨量是跟常年相近的,但是由于我们天气复杂多变,所以我们的市民朋友还是得及时关注预报预警来应对天气变化。
兰红平 2025-04-03 15:23:49
虽然相近,降雨平均状态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集中在某一个阶段下的话,这种极端性突显,这种极端性近几年一直都是保持高位的。
主持人 2025-04-03 15:25:07
市民朋友也得及时关注预警预报方面的消息,那么深圳市气象局在早期预警方面有哪些亮点?请兰局给我们分享一下。
兰红平 2025-04-03 15:28:34
深圳气象灾害早期预警工作起步在全国是最早,1994年深圳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城市,深圳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度被评为深圳改革开放40年法治改革案例。2007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工作,2013年我们在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预发布制度,气象灾害相关的制度,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改革经验列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展报告(2021年)》《中国气象局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成果》和《深圳经济特区40年法治建设创新案例》。
深圳在早期预警方面的工作在全国是最早的,而且经验也是在全国最受瞩目的,深圳市气象局代表中国气象局和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一起共同开展“世界气象组织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示范项目”也取得了突出成效。形成12项最佳实践及3项技术服务指南,同时我们也给出全世界展示了超大城市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的深圳模式。“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还写进了联合国的《联合科学报告》,成为示范项目的品牌成果。
主持人 2025-04-03 15:32:15
兰局刚刚介绍非常多经典案例,包括我们的荣誉,深圳气象真的做到先行示范,我们也对兰局也对气象人表示非常大的尊敬。接下来我们把下面的时间交给网友,来看看他们提了哪些问题,网友“潇洒”提问现在人工智能发展那么迅速,气象预报会有考虑也加入AI吗?请兰局解答一下。
兰红平 2025-04-03 15:36:18
其实我们深圳市气象局的AI已经在融入到预报预警业务中去,我们在2017年就触感到人工智能对气象预报的深刻影响,所以我们将人工智能气象应用作为重要的新质生产力推动。我们当时就联合哈工大(深圳)和华为已经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
联合哈工大持续七年迭代研发,短临预报大模型“智瞳”,已经在前些天世界气象日发布了,实际上这个工作在几年前已经投入试运行。联合华为云发布区域预报模型“智霁”2.0,2.0是在去年1.0的基础上迭代升级,我们这个成果也在发挥作用了。传统模式的百米尺度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也于今年投入业务试运行。我们在业务中有了大量的AI应用,我们这些成果也是要在早期预警中发挥作用。
今年我们和中央气象台一起牵头世界气象组织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示范项目,深圳是亚洲人工智能临近预报对比检验中心,美国 、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的人工智能方法都将在深圳集中展示对比检验,为深圳的汛期服务。
目前我们还在推动中国气象局人工智能强天气预报重点开放实验室在深圳落地。我们还联合鹏城实验室建立基于DEEPseek气象服务智能体。以人工智能重塑业务气象业务流程,提升预报服务效率。我们也在推进信息化预报融入腾讯元宝等大模型,为市民提供更智能的服务体验。
主持人 2025-04-03 15:38:38
兰局介绍完以后,我觉得市气象局对人工智能非常敏锐,很早开始起步,包括现在做的大量工作,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技术上的结合和革新。网友“刚子”提问,接着第一个问题,您认为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得那么快,会取代现在的天气预报吗?
兰红平 2025-04-03 15:41:13
这是很好很尖锐的问题,我们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人工智能的确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新质生产力,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现在人工智能在大尺度的降雨落区预报和台风路径预报已经超过了原来传统的气象数值预报的模式和传统的预报方法,但是目前也发现它的局限性。一是现在从连续两年来看,它在一些强对流小尺度的预报,对降雨的量级预报等等方面,跟原来的模式比还有挺大的差距,要取代预报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近期内我觉得是还不太可能,目前有一定的局限是人工智能是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全球大气观测体系还有大量的盲区,比如说海洋,三分之二的海洋我们的监测密度是不够的,立体观测也还是比较缺乏的,尤其是精密观测的时间比较短,跨学科跨领域的数据更为缺乏,这也造成了人工智能一定的瓶颈。
但是人工智能作为气象最重要的新质生产力是勿容置疑的!我们未来将持续加强基于人工智能预报技术的研发,同时要结合传统数值预报和预报员经验,这样系统性提升预报准确率。
主持人 2025-04-03 15:42:03
短时间是不会被取代的,我们只期待它有更好的融合和应用。网友“黄油饼干”表示自己是学生家长,有时候会遇到暴雨天气,不知道该不该送小孩上学?这考虑到一个安全问题,也请兰局解答一下。
兰红平 2025-04-03 15:45:06
深圳有300万的中小学生,涉及的家长在内可能上千万人口,学生的安全问题确实是我们气象工作包括各行各业里面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实社会很关注,我们气象局也高度关注这项工作。气象局联合教育局和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印发《台风暴雨高级别预警分时段学校防御指引》,防御指引里面作了很多详细的规定,包括当台风黄色、橙色、红色,暴雨红色和强季风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时,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还在家的学生就不必到校上课;上学、放学途中的学生可以就近到安全场所暂避或者在安全的情况下就近回家或到学校;这些都做了很详细的规定。我们有一个指引,这个指引我希望家长跟学生们都要认真去领会,最重要的一条,学生安全是第一的,我们发现比如说上学途中发布了暴雨橙色,虽然没有停课,但是只要家长发生风雨大,橙色预警,上学存在一定危险,都可以暂时先把学生放到安全的地方,待到安全隐患消失之后再上学,而不是现在看到风大雨大,觉得一定要把学生送到学校,学校也不应该对学生做迟到和旷课记录,这是有规定的。同时,我们也让大家明确,家和学校都是安全的地方,任何时候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外面预警生效,学校老师都要以学生安全第一,不能以各种理由或者变相的理由叫学生离校或者叫家长接小孩回去。我们以学生安全第一这样的准则,关于高级别预警分时段学校防御指引是很容易理解的,大家可以按照学校的部署和指引继续去实行。
主持人 2025-04-03 15:47:30
我相信安全一定是我们学校、家长、气象人心中的第一要义。刚才这个问题我们生活中确实会经常遇到,这个问题不仅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我们有一个强对流的天气,想问一下兰局,春季强对流天气风险很高,市民应该如何应对?
兰红平 2025-04-03 15:52:16
你讲这个我非常赞同,而且这也是我在气象一线工作32年的深刻体会。我们深圳这个地方北面是丘陵,再北面是南岭山脉,南面是大海,强对流天气因为尺度小,地形环境多变,比如说东面有珠江口,等等都会影响气象预报模式和人工智能预报能力,天气尺度小,对于这样预报的时间、空间、强度都会有一些变数,所以很敏感。一年中预报难度也是最大,我们最要缩小的早期预警差距,最要加强应对的天气就是春季的强对流天气。3月15日出现的强对流天气,我们在3月12日、13日、14日都有预报,14日的时候我们预报15日的下午才会出现,只是稍微晚一点,市民如果可以翻回来天气预报是可以看到,深圳天气微博都可以翻查得到。我们局里收到的信息里面,有部分人说预报的很准确,有一些人反馈说预报预警还不够及时,我也查看一下雷雨大风预警提前40分钟,暴雨预警提前了一个小时,虽然说提前量不是很多,但是它在强对流面前,它的提前量已经做到了。但是强对流的尺度小,地形比较敏感,变化多,它的强度,我们的模式和人工智能没有预报那么强,因为这次强对流是在我们观测到十几年来3月份同期最强的一次。我建议深圳市民要学会用长中短结合来综合使用预报预警信息,特别是敏感人群、户外人群一定要综合的使用。
举个例子,我有两个朋友,认识了20年,都是爬山的爱好者,每个星期如果有空都会出去爬山,他们两个人都说预报很好,因为他们很关注,他提前一天知道下午有雨,但是很想出去,他看上午的天气也是很好的,他就测算到我下午两点钟一定要走到有避雨的地方,他是按时到那里,另外一个朋友说我干脆不去了,我周日再去,因为3月15日强对流是周六;短期预报也是关注的,临近的也关注了,而不是说我看到一个上午的天气很好就跑到野外去了,那一天如果找不到避雨的地方是非常狼狈,特别是带着老人和小孩是有很多的风险。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随着时间临近是逐步提升的,天气在变,预报也在变,市民要场景化的使用天气预报,既要看短期的,更要关注临近的变化和预警,比如说大家喜欢看深圳天气微博,微博的话只是一个综合研判,但是天气有很多的变化,其他渠道很难马上看得到,微博就可以,每时每刻变化微博上可以看得到。如果你对于户外要求很高,最好你学会看深圳天气APP上的雷达图、云图的这种专业图表,一看有风险你要进行一些规避措施,尤其对于这样的强对流天气。
从气象部门来讲,长远要着眼于科技创新提高预报准确率,但是当前我们要做很多的工作,既要强预报,还要强提醒,有时候尺度小,风险比较大,预报水平没有那么高,更要强科普,要让老百姓知道风险在哪里,你要会用天气预报,这个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老百姓也要知道强对流天气的机理和特点,预报准确率还不是很高,但是它又是突发性、高风险性,所以场景化使用很重要,自己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家人的安全第一责任人,你要学会用好综合使用场景化天气预报,让自身和家人更安全。
主持人 2025-04-03 15:53:45
兰局的科普非常详细,让我们进行场景化的预判,包括我们一定要看短期、临近的天气预报情况,特别是户外出行的人员一定要及时的关注临近的天气变化来做好相应的措施。您刚刚提到一些比如说我们深圳天气的APP的下载渠道,刚好有一个网友,“沉睡的猫神”提出一个疑惑,他说平时用手机自带的天气软件了解深圳天气,但是其实和实际天气有点出入,我们确实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从有哪些渠道可以了解更准确的天气信息吗?刚刚兰局有提到,请兰局再科普一遍。
兰红平 2025-04-03 15:56:02
在这个问题上很愿意跟大家讲得深一点,讲得细一点。这也是我们现在市民很多给我们反馈的内容,因为手机自带的天气软件,它的天气预报也是从气象局出去的,但是仅仅是短期预报,其他的精细化的预警信息,如我们观测上面的分钟级的信息、临近预报的信息,在这上面都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它很不全面,效率也跟不上。我建议市民下载深圳天气的APP或者其他的服务渠道,我在这里可以做一个定位,深圳天气是一个综合的品牌,我们有“两微一端一抖”+视频号的融媒体矩阵。这些渠道和产品和媒体特点有各有各的长处和缺点,所以市民最好学会场景化使用。
比如说深圳天气微博,在全国是非常出名,是行业第一,是全广东政务微博的第一名,不仅仅是气象的,是所有政务微博的第一名,我们的深圳天气的微博是时效非常快的,看微博是最高效、最便捷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如果看微博还不过瘾,你可以看深圳天气微信,有服务号跟订阅号,可能对天气里面大家会做一些比较深度解读,看天气的深度解读可以看微信是比较全面的,比较权威的。
第三,深圳天气APP是怎么回事?因为它是我们开发的,所以我们一些分钟级的观测、云图、雷达图,一些我们的数值的预报等等都在里面有,所以看深圳天气APP是最专业的,有专业的图表,有专业的产品。
第四,深圳天气短视频,包括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等,我们气象里面有气象主播、首席预报员解读天气,有天气小剧场,我们会结合小剧场一些专家的解读,包括用一些轻松诙谐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看深圳天气短视频看天气是最轻松最易懂的,也是大家最受欢迎的,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很好的渠道。
同时我们和宣传部相关的部门建立了渠道和声团,比如说市民可以通过“i深圳”及各个部门,包括报业、广电自媒体可以同时转发预警预报的信息,这些渠道目前我觉得转发也都是很及时的。
现在人工智能时代,市民获取预警信息不但便捷轻松了,更个性化了,比如说你问腾讯元宝,你问深圳天气的时候,它会综合各个渠道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综合起来,给你提供比较个性化的服务,我们现在只要大家用点心,实际上现在获取预报的难度已经减轻很多了,我们缩小早期预警的差距,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主持人 2025-04-03 15:57:13
可以从非常多的渠道了解这些信息,兰局的介绍当中可以感受到兰局非常的欣慰和骄傲,对于我们宣传的自媒体渠道,我自己个人非常关注深圳的天气自媒体矩阵,刚刚兰局提到的两微一端一抖,包括小红书、视频号这些平台,其实深圳天气,不论是微博的天气君,这也是非常出名的,也是我们的运营典范,包括其他的短视频产品、小剧场都是大家非常关注,把寓教于乐可以说做到极致,我们也非常喜欢深圳天气,我们会像追更一样,把天气和娱乐科普结合在一起。感谢兰局的解答,网友“乌龙茶”提问除了刚刚提到的天文观星信号,今年还会推出哪些便民的服务产品吗?
兰红平 2025-04-03 16:04:06
气象服务最终都要落脚于服务市民,我们局对服务市民推出新服务新产品是很重视。2025年经过前期的谋划跟充分的准备,我们准备推出8项气象新服务新产品。
第一,高级别预警信息极速进校园。前面也提到了,气象是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上学下学期间极端天气下,学生的安全问题涉及千万的市民。所以我们气象工作在大力推进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联合腾讯公司推动深圳的预警发布微信小程序上线,我们觉得现在能力已经达到了,今年内争取达到预警信号百万条秒级发布的水平。这样的话我们会给在上下学期间,可以让更多的市民很方便的获取高级别预警信息。
二是联合教育局开展安全第一课进校园,增强学生跟家长防范的能力跟意识。
三是联合教育局建立直通式的预警发布渠道,及时通知一千多所学校的中小学安全管理人员,这样我们让高级别预警进校园减轻我们这段时间内极端天气对学生安全的影响。
第二,深圳健康生活的气象卡片的智能卡片服务,我们气象不仅要服务防灾减灾,也要服务市民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也将在深圳天气的APP上推出健康生活的气象智能卡片服务,为大家提供一些比较个性化的指南、健康风险提示、户外游玩推荐,包括重大天气的时候推出各种雷达图、云图或者是风险的预警消息给大家。
第三,东部滨海地区天文观测信号服务。2024年我们推出了西涌国际暗夜社区天文观测信号服务,深受市民的欢迎。去年,暗夜社区带动了西涌文旅产业的发展,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各个部门的协同推进,去年西涌国际暗夜社区人流量增加了接近八成,为区域消费增添了活力。为了进一步满足市民对东部滨海天文气象观测的需求,2025年我们升级了服务,不仅是要发布天文观测信号,我们还会发布天象信息、天况信息,包括东部地区各种资源,如市民非常喜欢的萤火虫,海上荧光海,有很多的信息,在天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增加很多生态信息,很有吸引度的文旅资源,让市民美好生活有更好的体验。
第四,我们还推出日出日落晚霞的气象景观指数,这是为了方便市民提前做好观赏的规划。
第五,提出工业园区规划控制性的工程气象参数,这是为了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的负担,我们可以免费为企业入驻先进制造园区包括科技创新集聚区开展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相关的成果无偿给入园的企业服务,减轻企业的负担。我们也加快项目的落地跟建设的效率。
第六,对于重点行业用户还有气象风险的智能提醒,因为重点行业用户也是基层灾害防御的重点,我们要及时为他们提供服务。
第七,我们提供暴雨概率的预报服务,主要是为了防灾责任人,因为天气事件它本质上还是一个概率事件,它不是绝对的,所以我们会基于全球和区域的预报模型,包括人工智能的模型,来根据暴雨发生的可能性,像画红绿灯一样,黄橙红一样,通过颜色来提醒防灾责任人。
第八,我们将与龙华区携手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试点,在龙华试点,天气预警最重要大家还是要掌握风险预警,这项技术我们在龙华条件成熟以后推广到全市,为全市的防灾责任人服务。
今年总共八项气象新服务新产品,直接面向市民公众有四项,面向行业服务有两项,面向基层防灾部门和防灾责任有两项,我们也将不断的提升气象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我们用服务温暖深圳,我们叫深圳天气暖一度。
主持人 2025-04-03 16:06:02
听完兰局的介绍,我们对气象工作肃然起敬,今天再次感谢兰局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同时围绕市民朋友们关心的气候问题,天气变化等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解答和分享,再次感谢兰局来到今天“政民通”的直播间,也非常期待大家对我们工作提出更多的建议,我们将悉心听取、积极采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兰红平 2025-04-03 16:06:24
谢谢各位网友、谢谢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