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局长面对面在线访谈

更新时间:2023-08-03 17:04:38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在线访谈活动现场.jpg

在线访谈活动现场

嘉宾:深圳市气象局局长刘德峰.jpg

嘉宾:深圳市气象局局长刘德峰

  主要内容

  主持人:7月,台风“泰利”和“杜苏芮”先后在粤西和闽南登陆。“杜苏芮”的强度更大,但“泰利”给深圳带来的风雨更明显,这是什么原因?今年还有没有大台风影响深圳?

  刘德峰:台风对风、雨、浪、潮、洪的综合影响不仅与台风中心强度、路径、距离密切相关,还与大风半径、方位、天文潮及其他天气系统的叠加等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气象部门的专业综合分析研判。今年第4号台风“泰利”7月17日上午从距离深圳最近约280公里的海面上经过,于17日夜间在广东湛江沿海登陆,是今年首个给深圳带来明显风雨影响的台风,全市平均雨量81.4毫米,最大阵风8-10级,市气象台先后发布了全市台风蓝色、分区台风黄色预警信号。第5号台风“杜苏芮”强度更强,达到超强台风级,27日夜间从距离深圳最近约500公里的海面上经过,28日上午在福建省晋江市登陆,对深圳没有直接的明显风雨影响,市气象台仅发布了全市台风白色预警信号。一般来说,在北半球,位于台风中心前进方向右侧的风雨明显大于左侧:“杜苏芮”东行,强度大,深圳位于台风中心前进方向左侧;“泰利”西行,离深圳更近,深圳位于台风中心前进方向的右侧。这是“泰利”风雨影响明显大于“杜苏芮”的主要原因。

  这两次台风过程期间,深圳市气象局坚持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密切监测,联动国省气象台加强会商分析和风险研判,按“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做好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依据技术标准发布台风预警信号。全过程按“预报+科普”机制开展公众服务,从灾前、临灾、灾中、灾后等不同阶段加大科普服务力度,让市民收得到、看得懂、用得上,方便市民理解天气预报和了解气象防灾知识。天气预报是预测性科学,尤其我市是滨海城市,降水局地性特点明显且变化快,天气预警预报随天气变化而更新,市民朋友们可以随时通过@深圳天气APP、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位置最新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

  根据气候预测模式和国、省、市气象部门会商分析,目前预计8-10月有3-4个台风进入深圳500公里范围,其中两个将带来明显风雨影响,最近1个台风可能在8月下半月,请广大市民关注我局发布的预报信息。

  主持人:近日全国部分地区出现极端特大暴雨。请问深圳出现极端特大暴雨的风险有多大?目前深圳极端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处于怎样的水平?

  刘德峰:深圳地处华南滨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球变暖和高度城市化背景下,出现极端特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250毫米以上)和极端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过100毫米以上)风险频次很高。近期,我国部分地区极端强降雨主要出现在“七下八上”,也就是7月下半月到8月上半月,而深圳极端特大暴雨在5-6月的龙舟水和7-8月的台风季都可能出现。2000年以来,深圳出现了至少5次大范围暴雨过程,如2018年“8.30”和2008年“6.13”对深圳影响都很大。

  为做好极端台风暴雨的预警预报全过程服务,延长预报时效,深圳市气象局总结提炼了“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提前3天风雨预测、风险预估、防御建议,提前1天预报精细到区的风雨落区、具体量级和重点影响时段,提前6小时进入临灾精细化气象预警状态,提前3小时发布分区预警和风险提示,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的定量预报,实现灾前综合风险研判、临灾精准预报、灾中跟进式精细服务、灾后定性总结复盘,将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快速转化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行动。该模式2021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发文在全国推广,成为不少地方气象部门大范围极端天气的标准服务模式。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不可预测性增大,且受制于气象探测和数值模式预测能力,暴雨中心的位置、量级和降水准确时间与防灾减灾救灾需求相比仍有偏差,特别是极端性预报能力仍然不足。因此,还需要广大市民、各级防灾减灾部门协同应对,共同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水平。

  主持人:有市民提出,很想去西涌天文台参观,特别是今年西涌成为国际暗夜社区后,孩子更想去看看。但参观名额太少了,请问能不能多开放一些名额?

  刘德峰:非常感谢广大市民对深圳市天文台的认可。深圳市天文台是以天文、气象、空间天气、海洋、生态等为综合一体的观测科研基地,主要是开展观测和科研业务,在满足观测和科研前提下,向公众提供科普开放服务。自2011年3月以来,深圳天文台开放预约参观的市民累计已超50万人次。

  为了提升天文台参观体验,我们先后在参观预约机制和线上科普方面做了以下改善:(1)扩大接待能力。为了弥补空间不足,天文台从软件方面着手,通过优化参观流程,配置引导员等措施,加快参观人员流转。新措施实行后,天文台日接待参观人数已从120人增加至300人。(2)优化预约流程。将预约开始时间统一至每周一上午10时,并将当周参观名额于周一一次性释放,便于市民有更多选择。优化方案实施后,热门时段市民预约成功率有明显提升,而非热门时段预约成功率则更高。(3)提供当场预约。为有效利用参观名额,如有无法前来而取消预约的名额,现场市民可立即预约该名额进入参观。(4)丰富科普方式。积极开展线上科普活动,通过直播天文观测和重大天象联合观测直播,已累计开展日食月食、行星、流星雨、太阳活动等线上直播科普80余场次,总服务人次累计超过2.5亿。我们每年还会开展系列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3•23世界气象日主题科普活动等。

  未来,天文台还将结合“西涌国际暗夜社区”创建工作,为市民提供更多了解天文的机会,积极谋划深圳天文台总体提升项目,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

  主持人:由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深圳气象小主播”大赛近期也已经启动了。请刘局再介绍一下该项比赛的相关情况。

  刘德峰:首届“深圳气象小主播”大赛以“探究气象风云 点亮科学梦想”为主题,希望能用通俗易懂的科普讲解让广大市民,特别是广大学生了解气象科学知识、传播气象科技成果、弘扬科学精神,让孩子们爱上气象、探索科学。有兴趣的市民朋友可以在深圳天气微信公众号、深圳天气订阅号上搜索“深圳气象小主播”了解报名方式。

  目前,大赛正在初赛阶段,初赛采用提交视频的方式,截至8月31日。欢迎孩子们积极参与,在暑假期间“观天识云”、感受节气,用一分钟视频,讲述风雨莫测、气象万千的奇妙故事,展示“小主播”们自信、阳光的风采!

  主持人: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气象预警预报水平的提升有赖于气象高质量发展。请问深圳市气象局在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方面将有哪些动作?

  刘德峰: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广东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目标和任务,推进深圳气象高质量发展,我们紧密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和市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牵头编制了《深圳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近日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印发实施。

  《若干措施》主要从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提升数智气象基础能力、推动气象服务提质增效、优化气象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17项举措。在气象科技创新方面,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围绕数值模式同化、人工智能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大城市精细化气象服务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在提升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能力方面,突出构建“全灾种监测、全时域响应、全行业研判、全周期服务、全方位赋能”为特征的数智气象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密灾害天气监测网,弥补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的盲区;一方面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值模式相结合的预报业务,提升预报预警精准度和提前量;另外,将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以预警为先导的联动与基层治理紧密地结合起来,解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气象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方面,将大力发展气象科技产业,构建政府扶持、需求拉动、市场主导的气象科技产业生态圈,精准赋能“20+8”产业集群相关细分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围绕市民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等各方面需求,实施智慧气象惠民行动,建设个性化智能服务“U气象台”等,提供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优质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