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民心桥》访谈:“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

更新时间:2023-03-22 11:27:47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ftzb202303210102.jpg

《民心桥》访谈活动现场

ftzb202303210101.jpg

《民心桥》访谈活动现场

ftzb202303210103.jpg

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峰

ftzb202303210104.jpg

业务处处长罗华明

ftzb202303210105.jpg

预报处首席预报员陈元昭

  3月21日上午,在第63个世界气象日来临前夕,深圳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峰局长率业务处处长罗华明,预报处首席预报员陈元昭做客《民心桥》节目。围绕今年世界气象日“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的主题与主持人及听众展开交流分享,并现场接听热线电话,回复市民关心的气象民生问题。

  以下为现场实录:

  【主持人】今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天气气候水 ”,这个主题有什么寓意?

  【刘德峰】天气、气候与水循环相互影响,要加强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天气气候系统的了解,通过天气、气候和水文服务,为子孙后代维护好宜居的生态气候环境,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主持人】“代代向未来”是在现今气候背景下对未来的一个愿景,这其中便涉及到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围绕“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目标,气象部门在此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刘德峰】深圳气候资源丰富,在“代代向未来”的愿景下,我们围绕“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目标,以3月1日正式实施的《广东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为契机,加强温室气体监测,联合市生态环境部门建设温室气体观测网,推动零碳气象资源开发领域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为深圳创建城市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提供监测评估服务,为能源和工业领域以及建筑领域碳达峰提供气象保障服务,为城市通风廊道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高水平助力深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主持人】天气、气候和水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城市治理中的相关部门该如何分工合作以形成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合力?

  【刘德峰】水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活跃分子”,是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市气象局和市水务局在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共享、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与共建。同时,市气象局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坚持强化科技创新规划的引领作用,结合深圳大城市实际需求,重点在“综合气象观测、资料同化、人工智能气象预报、预警精准发布”等方面竞标争先,不断用好最新科技成果,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精准度和针对性,为守护城市平安和可持续性发展做出气象应有的贡献。

  【听众】请问深圳今年的气候特点怎样,台风会不会偏多?

  【陈元昭】2023年深圳气候年景偏差,台风偏多偏早,可能有5~6个台风进入深圳500公里范围,其中2~4个造成影响,初台较大可能在6月底至7月初,主要影响时段在7~9月。

  【听众】请问气象局大楼那个圆球是什么?气象局和天文台是一家吗?

  【刘德峰】位于竹子林的深圳市气象局大楼的圆球为气象雷达,为天气预报提供实时的雷达回波资料来判断天气变化,里面装载着能有效探测深圳及周边250km范围内灾害性天气的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6分钟一次全方位扫描,水平分辨率1公里,对强雷暴的探测率达96%,可以探测到每小时0.02毫米的微弱降水。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又称深圳市天文台,是隶属于深圳市气象局的事业单位。

  【听众】有什么渠道能获取气象科普内容?

  【罗华明】我局的科普工作始终秉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科普主要通过深圳天气微信、微博以及抖音号开展。特别是由我局与深圳市广电集团联合开办的深圳首档气象天文科普日播类节目“谈天说地”,节目以多种形式解读天文、地理、天气气候等为主的自然现象,提升市民对大自然的认知和防灾减灾应对能力。节目每天1期,每期3-8分钟,每天18点在都市频道《都市路路通》首播,在《法观天下》、《直播深圳》以及公共频道《新闻广场》重播(预计年内将进行改版,改成一周三期,节目时间延长)。同时,通过“深圳天气”微博、微信、抖音发布,大家可以关注“深圳天气”微博、微信和抖音观看。线下科普主要基于深圳市天文台公众开放日,为市民提供线下的气象与天文科普知识,让市民朋友可以近距离体验专业气象、天文观测工作,市民朋友可以通过i深圳app搜索“深圳市天文台”关键词进行公众开放日的预约。

  【记者】深圳即将入汛,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将面临的气候风险可能存在哪些方面?

  【刘德峰】今年汛期,深圳呈现降雨前少后多、暴雨集中,台风偏多偏早、强台风风险高的气候特点。预计全年可能有5-6个台风进入我市500公里范围,其中2-4个造成影响,强台风影响概率较大。

  【记者】面对以上气候风险,气象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有哪些举措?

  【刘德峰】我们将竭尽全力做好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深化“31631”预警预报服务模式,提前3天给出风雨预测、风险预估及预警信号发布节奏,提前1天预报精细到区的风雨落区、具体量级和重点影响时段,提前6小时定位高风险区,提前 3 小时发布分区预警和分区风险提示,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定量预报,同时提高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水平,推出8个“行业+气象”场景化服务,推进气象防灾治理“入格”,尽全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