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南方强天气研讨会顺利召开
更新时间:2018-04-20 10:55:00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图:2018年中国南方强天气学术研讨会现场 谢坤良摄影
4月18日,深圳市气象局、南方科技大学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深圳联合主办第三届中国南方强天气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国家强风暴实验室的Dusan博士、张芃菲博士、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刘玉宝博士、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室的郑永光技术总师等国内外强天气领域的专家学者将齐聚一堂,围绕强天气预警预报技术、双偏振雷达应用等方向开展学术技术交流,以深入“把脉”南方强天气,引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推进南方强天气的研究,为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气象保障。
强天气通常指台风、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等,此类天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易造成严重影响。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双重作用下,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所面临的强台风影响概率加大、持续性强降水频发和突发强对流天气等极端天气的气候风险日益加剧。根据 2018年汛期预测,今年我市强天气将复杂多变,存在龙舟水偏强,强降雨风险较高,雷雨大风次数多,台风影响早、路径复杂的特点,有可能造成较重灾害。
强天气历时短、变化快,每年都会给南方和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严重的影响。但南方强天气系统的天气机理、特征,气候变化规律等仍然是世界难题,比如,去年广州的“5.7”局地特大暴雨的预报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南方经常出现的暖区暴雨的机理特征还很不清楚,因此加强对南方强天气的机理机制研究和预报预警技术研究意义重大。
为了更好地“把脉”强天气,深圳市气象局自2014年成立深圳南方强天气研究重点实验室,着眼于台风、暴雨、强对流等强天气,开展了多项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
图:2018年中国南方强天气学术研讨会专家合影 谢坤良摄影
研讨会紧扣世界技术的前沿和预报的难点,Dusan和张芃菲博士介绍了双偏振雷达的最新研究成果,可指导深圳双偏振雷达数据的解析和业务应用,张芃菲博士介绍的一种全新的定量降雨估测方法能显著提升定量降雨估计的能力,提升利用雷达数据进行降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NCAR刘玉宝博士介绍的快速循环同化业务系统可同化雷达、闪电、自动站、飞机观测等常规、非常规的气象资料,其1公里的分辨率以及快速更新的特点为深圳高密度城市的定时定点精细化气象服务以及气象风险的决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职称;魏鸣教授介绍了很多双偏振雷达的新回波特征而且介绍了突发性强降水的大气结构特征,给预报人员解释应用最新的探测成果给了很好的启示;中央台的郑博士代表国家级的最短临预报的进展,为南方强天气短临预报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HKO在应用雷达、卫星进行短临预报以及智能大数据挖掘方面也有很好的开展,展现了很好的应用前景。这些丰富的强天气预报的技术方法意味着南方强天气的研究和开发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结合新一代双偏振天气雷达投入运行,研讨会还着重针对双偏振雷达的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研讨,双偏振雷达独有的双偏振特征,使得它可以更好的分辨出散射体如水凝物的类型,这样可以显著地提升科技人员对强天气过程的形成机理的认识,提高对降雨的定量估测能力,识别出龙卷、冰雹等尺度小、危害极大的小尺度强天气系统,未来还可以深入应用到研究龙卷风生成、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更为精确的降雨参数等。
此外,报告内容还紧扣业务和防灾的需求,省气象台的程正泉博士介绍了预报实践中的思考,其思路可以直接服务于业务预报,福建省黄美金首席介绍的暖区暴雨是困扰预报员多年的难题,她的研究成果开拓了预报员的思路,对其它省市的预报员也有很好的启示和帮助;另外,此次研讨会的内容很好的体现了跨领域和跨学科的融合,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魏晓琳)
图:2018年中国南方强天气学术研讨会现场 谢坤良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