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民心桥》世界气象日特别节目: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

更新时间:2021-03-24 12:07:10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ftzb20210323-1.jpg

访谈活动现场

B26I0040.jpg

深圳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延青

B26I0058.jpg

深圳市人大代表 杨勤

B26I0069.jpg

深圳市人大代表 杨瑞

B26I0051.jpg

“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


嘉  宾深圳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延青、深圳市人大代表 杨勤、深圳市人大代表 杨瑞、“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
时  间2021-03-23
结果反馈

3月23日《民心桥》直播访谈内容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海洋对气候和天气有哪些影响?

ftzb2021032301.jpg

  答复:1、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是地球大气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据统计,海洋每年蒸发的淡水有400亿吨,其中90%通过降水返回海洋,其余10%变为雨水落回陆地,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江河,又流归海洋。大气一方面从海洋获得能量,改变其运动状态;另一方面又通过风场把动能传给海洋,驱动海流,使海洋热量再分配。

  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运动的海水——洋流,是对气候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大洋的主要洋流分布与风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洋流是地球上热量传递和运输的一个重要动力。向高纬度流去的洋流为暖流,向低纬度流去的洋流为寒流,洋流运动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调节作用。

  3、海温对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就是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持续异常(增暖或偏冷)的一种现象,通过热带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影响到全球气候。热带气旋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有研究指出,87%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将在27~29 ℃的海表温度时达到生命史中的最大强度。

  4、海洋对深圳气候的影响。深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大陆冷、海洋暖,形成了由陆地吹向海洋的干冷的东北季风,夏季大陆比海洋更热,形成了由海洋吹向大陆的西南季风。厄尔尼诺影响下深圳容易出现暖冬;影响深圳的台风偏少。当拉尼娜发生时情况则相反。

ftzb2021032302.JPG

  市气象局近年在开展海洋气象业务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ftzb2021032303.jpg

  答复: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为构建海洋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做出以下探索:

  1、海洋气象观测。我们从观测基地、沿岸、近海和远海四方面布局和升级海洋气象探测设施,推动海洋气象平面观测向立体综合观测转变,从近岸向远海前哨观测转变,从简单要素观测向多要素且具备长期连续观测转变。

  比如,先后升级9个海上石油平台气象观测站,增强南海台风前哨观测定位能力;在南海增加1套海上激光风廓线观测,完善海洋廓线观测布局,提升台风风场的垂直结构观测能力;新建近岸100公里海洋浮标气象站,提升近海灾害天气警戒观测能力;利用全市公务船、渔船等海上船只开展船舶气象站建设等。

  2、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我们从海域天气预报 、海洋天气预警、陆海一体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和台风预报业务方面,向市民提供深圳分海区(6个)未来5天逐日海洋预报。通过深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统筹发布台风、海浪、风暴潮等相关预警信号业务。

  3、海洋气象服务。我们从深圳海域海上气象风险指数监测和预报、锚地气象精细化预警。将气温、风向风速、能见度等实况天气要素、雷达、卫星产品和深圳海域天气预报等模块以插件等方式融入深圳海事监管服务平台。

  初步形成以台风海洋预报系统2.0为核心的海洋气象业务支撑系统,通过陆海一体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服务系统2.0向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风雨浪潮”全方位的实况监测和警戒服务产品。

 

  今年汛期深圳气候将呈现怎样的特点?有哪些风险?

ftzb2021032304.jpg

  答复:今年汛期,深圳气候将呈现“前汛期强对流天气频繁,大范围暴雨集中偏晚,后汛期台风偏早偏重”等特点,局地强对流天气和台风在近5年中属于偏重年份,需重点关注。

  预计4月我市开始进入强对流天气多发期,3-6月前汛期共有7-9次雷雨大风天气,首场大范围暴雨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龙舟水属正常年份。后汛期台风影响较过去两年偏早偏重,进入我市500公里的台风约有5-8个,并可能有台风登陆大湾区。暴雨高峰时段在6-9月,较常年偏晚。此外,夏季高温炎热、秋季干旱等气象灾害也可能对我市带来不利影响。

  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点:

  一是前汛期突发局地强对流多,导致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影响大。二是6-9月局地暴雨和强风、台风的次生衍生致灾风险高。三是夏季高温炎热天气多,2020年秋春连旱情况可能再次出现,森林火险、市民健康风险、城市用水调度等方面影响广。

 

  针对上述气候趋势预测和灾害风险,市气象局将推出哪些服务举措?

  答复:在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给出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战略定位。

  立足“四生”服务战略定位,我们将强化联防联控,做好气象风险防范。

  一是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成立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区建立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和协调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指导辖区各街道完善气象应急管理体系,落实街道、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二是加强基层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加大各区气象灾害防御的人力资源和经费的保障力度,采取多种方式配置2名以上气象服务专业技术人员,为区气象灾害指挥部在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上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建立动态气象灾害风险阈值和风险“一张图”。通过组织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共享各区、各部门隐患排查以及人口、经济、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等承载体数据,建立气象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提供基于致灾临界阈值指标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有效开展气象灾害防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结合目前全市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今年市气象局在做好气象服务方面又有哪些新举措?

ftzb2021032306.jpg

  答复:党史学习是一个契机,让全局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党史找初心,以党建促学习,把党史中的思想伟力转化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强大精神动力,推进深圳气象“十四五”和今年重点工作任务良好开局。作为“城市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气象部门将聚焦气象主责主业和先行示范“民生七有”,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深圳“双区”建设和综合性改革试点实施作出气象担当:

  一是围绕“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预警先导联动响应新机制。以《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第334号令)为抓手,做好宣贯实施,修订《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深圳市气象灾害公众防御指引(试行)》,优化完善《深圳市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提示(2021年版)》。

  二是围绕“平安城市”构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优化完善“因天而动”的灾害天气预警服务机制。密切与市委市政府值班室、应急局对接,完善信息发布和专项应急预案,为市级应急指挥平台开发气象产品提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决策服务,系列气象服务产品以“中台式”、“插件式”、“图层式”等方式融入各部门指挥体系,对接各部门需求,为城市防灾和精细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强化极端天气条件下预警预报研究和联动防御。

  三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着力发展智慧气象。围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构建海洋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完善岸海空天一体化的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新推3项大湾区海洋灾害性天气快速识别新产品,开展深圳(含深汕)海域精细化预报预警和风险监测预报业务,推出海洋气象监测预警插件服务象融入海事业务平台。

  四是围绕“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丰富民生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深圳天气系列产品质量,新推“湾区气象通”等3项集约化新产品,优化气象产品超市、安全伞等5类产品,通过深圳天气等渠道提供服务。

  五是围绕“打造美丽中国典范”构建生态文明气象屏障。构建碳达峰气象支撑体系,开展温室气体浓度与碳排放相关性等研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提供气象监测分析和评估,以“+气象”模式为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考核、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针对性气象插件产品,接入智慧环保平台。助力打造气候宜居城市,研制生态气候舒适度评估指标体系,围绕建设千园之城和万里碧道等,向市民提供精细到区的5项健康气象指数。

 

  目前,深圳正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气象服务如何融入“双区”建设当中?

  答复:围绕“双区驱动”,以科技创新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近期,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气象局先后出台文件,积极支持深圳率先在智慧气象服务机制和气象科技创新机制等方面先行示范,支持深圳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体系、更高质量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更具活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为确保各项任务指标按期高质量完成,我们正着手拟定完善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部分)气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方案。未来,深圳气象服务将不断融入应急管理、生态环境、数字政府、国土空间等专项规划中,为“双区”建设保驾护航。

 

  在攻克预报准确率这一难题上,气象工作者做了什么?

  答复:深圳作为珠三角超大城市群的一部分,受到城市热岛效应、海风、陆风、季风等多种尺度、多种因子综合影响,天气气候复杂,尤其是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突然,对其及时探测和准确预报的难度非常大,气象工作者奋发努力探索,正在积极打造智慧气象服务体系。

  在灾害防御方面,紧扣临灾关键节点,渐进式预测天气过程风雨、影响时段和风险提示等;重点围绕临近 1 小时,开展最小时间分辨率为 5 分钟的精细化预报服务,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抢时间。

  在公众服务方面,整合 7类共 74 种气象服务产品建立“气象服务产品超市”,完善 12 类 33 种发布渠道,形成“深圳天气”融媒体服务矩阵,市民可通过至少一种服务渠道体验即点即获即知即用的智慧气象服务。

  在决策服务方面,已建成局地微气候感知网,打造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其中,7 大类共 87 个气象数据产品以插件式、图层式被市委、市政府指挥中心和市区相关部门等 40 余家单位开放调用,形成应急管理 + 气象、建筑工地 + 气象、政务服务 + 气象、生态文明 + 气象 4 个典型应用场景。

 

  什么是“湾区气象服务通”?

  答复: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经济活跃,交通密集,同时也是我国最易受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影响的区域。为解决大湾区公众对台风、暴雨等气象对航班、轨道交通、公路交通的影响气象信息获取渠道的难题,我们于2020年推出面向湾区交通出行综合气象服务移动应用——“湾区气象通”。

  该应用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实现公路、港口、地铁、码头、机场等交通数据与气象资料数据的共享。用户可以查询大湾区9+2个城市、区域基于位置的即时气象实况和预报、预警信息,可提供按日天气预报、小时天气预报、一周天气预测、空气指数、天气预警等信息。

ftzb2021032307.jpg

  市民可以提前多久看到气象预测?(有无多渠道收到预警时的图片,如有请提供)

  我们会提前三天以上对外发布台风预警,相关部门会提前七天收到预警,对于台风带来的暴雨会提前24小时发出,正式发出预警警告的对点落区落点是会在三小时以内。

  市民可通过市气象局(台)官网、“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深圳天气”APP)、i深圳,及腾讯等一些可推送的公共平台来了解最新的气象消息,同时,暴雨或台风等气象灾害短时临近时,我们还将通过三大运营商的短信平台给全深圳区域内的市民发送相应的预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