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其他 > 应急管理

《深圳市突发事件气象保障应急预案》解读

更新时间:2025-02-27 17:10:46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一、背景依据

  深圳市作为中国南部重要沿海城市,易受台风、暴雨、强对流等极端天气影响,引发经济损失、生态破坏、人员伤亡等风险,对城市安全运行构成严峻挑战。建立高效的突发事件气象保障应急机制旨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建立和健全突发事件气象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机制,全面提升深圳市应对相关突发事件的气象监测预警保障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外,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加剧的趋势,强化突发事件气象保障应急能力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模式的重要实践。

  二、主要内容

  《预案》主要包括总则、组织机构与职责、监测与响应、预案管理等4个章节。内容如下:

  (一)总则

  本章节主要明确《预案》适用范围:《预案》适用于我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救援气象保障工作。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本章节明确在市应急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市气象局牵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海洋发展局支持组成涵盖风、雨、浪、潮、洪等灾害的深圳市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和指挥气象保障工作,通过信息共享、联合会商等方式,形成统一的监测意见,汇总报告各专项应急指挥部。

  (三)监测与响应

  本章节明确市气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发展局、市水务局及市有关部门、各区、各街道和社区在突发事件气象保障的监测预报、预警发布、应急响应启动、应急响应的变更和终止相关工作要求和处置流程,并通过典型案例对工作要求和流程进行解释说明。市气象、规划和自然资源、水务部门应会同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和完善部门间预警联动会商机制,联合会商可采用线下会议、视频会议、电话、微信、粤政易等多种方式,形成统一的监测预报意见。

  (四)预案管理

  本章节根据《深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要求,明确《预案》管理相关的各类工作。包括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科普宣传、责任奖惩等内容。

  三、创新亮点

  本《预案》立足深圳市灾害特征与城市运行实际,重点在响应分级、协同模式、处置规范三方面实现机制创新:

  (一)协同机制完善明确

  成立由市气象局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深圳市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通过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打破部门壁垒,形成高效协同的气象保障合力。如市气象局负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与信息发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享地质灾害数据、联合发布风险预警,各单位在统一指挥下紧密配合,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与决策科学性。

  (二)响应机制科学灵活

  响应级别根据突发事件与气象灾害关联度及救援需求确定,与专项应急指挥部响应级别相匹配,从关注级到一级应急响应,明确各阶段信息共享、会商、人员派遣及信息报送要求。如二级和一级应急响应时,多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开展跨部门会商并邀请应急管理部门参与,信息最快每半小时报送一次,为应急救援提供精准气象支持。

  (三)处置机制健全完善

  基于历史气象和灾情数据深入分析,精心构建3大类28项典型场景,紧密对接43项专项应急预案。涵盖暴雨、台风、风暴潮、地震等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危险化学品、工矿商贸等事故灾难,以及口岸突发事件、燃气供应等社会安全事件。通过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气象条件和可能出现的灾害风险,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