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光马兴瑞许勤为深圳气象“十三五”规划项目揭幕 “高端布局”提升城市灾害防御和适应气候变化能级
更新时间:2016-11-14 00:00:00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图为: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共同为深圳气象“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揭幕,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勤,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深圳市委常委,秘书长郭永航,广东省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庄旭东参加了揭幕式。 杨俊坡摄影
11月14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共同为深圳气象“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揭幕,并围绕深圳气象事业未来需求和发展进行会谈。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勤,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深圳市委常委,秘书长郭永航,广东省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庄旭东参加了揭幕式。以“新一代气象雷达、广东省气象数据深圳备份中心、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监测系统、突发事件分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智能预报业务系统、防雷公共安全在线监察平台”等6个项目的建设为核心的深圳气象“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深圳气象在加强与全省、全国雷达数据共享和应用,构建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方面更上一层楼,对有效支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精细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治理能力,助力深圳快速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启动仪式由深圳市政府秘书长李廷忠主持。
图为: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和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围绕深圳气象事业未来需求和发展进行会谈 杨俊坡摄影
会谈中,郑国光对深圳气象事业表示肯定,他表示,这些年深圳的气象事业,特别气象现代化是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真是不可分的。深圳气象防灾减灾需求高,而可贵之处是在于深圳气象理念是它主动融入到各行各业,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当今老百姓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精细化的服务,这就给气象业务带来深刻的变化,就必须预报更加准确。因而提出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智慧气象就是要给老百姓,给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有个性化的,非常有针对性、智能化的服务。深圳是有条件利用创新的资源和力量,在全国气象现代化方面、智慧气象方面再树立标杆,同时,深圳需要建立一个好的平台,把最优秀的国内科学家吸引到平台上研究深圳气象问题,提升深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马兴瑞也指出当前社会对气象的需求越来越大,灾害对深圳影响也特别大,深圳气象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需求加强人才引进和业务的研发,进一步提高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图为:深圳气象“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正式启动 杨俊坡摄影
据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延青介绍,气象“十三五”规划紧紧围绕“一个目标、两项改革,三个关键”推进落实,着力建设协同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集约智能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优质精细的气象服务品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模式和规范标准的科学管理机制。融入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依托气象大行业的技术实力,在强天气识别跟踪、预警预报技术集成应用、气候变化与城市建设适应性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应用等方面有3-4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这次启动的6个项目属于深圳市气象“十三五”规划的第一期。其中,新一代气象雷达选址宝安区西乡街道求雨坛,建成后我市雷达探测精度将从目前1公里提升到125米,进一步提高城市致灾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中小尺度强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广东省气象数据深圳备份中心则是按照“同城双活,异地备份”架构而建设的分布式数据备份中心,建成后,全省气象数据获取效率平均提高10倍以上。深圳市气象“十三五”规划的第二期项目将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完善,加快建设“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根据深圳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建成适应需求、创新引领、功能先进、服务一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现代化整体实力保持全省和全国大城市前列,气象服务水平达到国内外超大城市同期先进水平。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全覆盖,台风暴雨24小时预警质量平均提高25%,暴雨0-3小时定点预报质量平均提高10%,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时效平均提高1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稳中有升。
链接:六大重点项目亮点逐个看
新一代气象雷达。选址宝安区西乡街道求雨坛,采用目前最新的双偏振技术和双制式数据处理系统,配套建设高速数据处理系统,观测结束后雷达数据和产品3分钟内可为政府各部门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防灾责任人员提供服务,5分钟内通过网站、移动APP等为市民提供相关的信息共享服务,同时还与深圳机场气象台实时共享。新一代气象雷达计划于2017年底建成,2018年汛期前投入业务试运行,我市雷达探测精度将从目前1公里提升到125米,进一步提高城市致灾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中小尺度强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广东省气象数据深圳备份中心。按照“同城双活,异地备份”架构而建设的分布式数据备份中心,提高深圳获取全省、全国乃至境外气象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提高深圳气象服务水平的举措之一,也是深圳市为推进广东省更高水准气象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历史担当。依托省局主中心和深圳备份中心的海量存储,未来实现全省基本气象数据实时全在线(超过65年),全要素历史气象数据在线服务能力达到10年以上,全省气象数据获取效率平均提高10倍以上。
智能预报业务系统。应用阿里集团的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研发短时强降雨的预报新方法;应用图像识别等可视化技术,将飑线、冰雹、龙卷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直接转化为预警服务;应用大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多模式数值预报的融合分析技术。项目建成后,短时强降雨0-3小时预报能力将在目前水平上提高5%-10%,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的预报水平达到30天展望、9天预测、3天预报和6小时精准预报的要求,延长极端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实现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的精准预报,解决破坏性强、预警时间短的飑线、冰雹、龙卷等极端天气的预警联动防御问题。
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监测系统。2016年初《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出台,强调通过在气候变化监测体系、城市气候脆弱性评估、灾害治理等领域的探索,使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冰冻灾害等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加密地面观测站网、空中立体观测和海洋气象观测,开展城市冠层观测试验,从现有自动站152个加密至200个,建立2部X波段气象雷达、2部激光测风雷达以及自动云高探测、新增1个石油平台(西疆)气象站、3个船舶气象站、3个海岛气象站、3个港口气象站,建设高密度城市冠层观测试验基地,研究城市小气候变化影响,为城市生态宜居、绿色节能等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突发事件分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建成后,预警信息发布精准到街道,发布速率由现有的2200条/秒提升到5000条/秒,全网发布时长缩短至3-5小时,覆盖面将扩大至2000万市民,形成市、区、街道、社区互相衔接、规范统一、运行高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纵向上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对接,横向上与全市各相关单位信息接口相衔接,建立多元化的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渠道,健全利用政府和企业资源发布气象预警信息的工作机制,形成13种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渠道,实现预警信息100%全覆盖。
防雷公共安全在线监察平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构建集一网式申报、在线动态监测、雷电预警服务、重点场所监管等功能模块于一体的立体化监管体系。建成后,重点场所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周期从最长半年缩短到2小时,为我市安全生产监察平台提供行业支撑,为企业提供专业安全指导服务,将推动企业主动落实主体责任的转变,实现监管模式的改革创新。
(通讯员:唐历 孙通 刘洪涛报道,摄影:杨俊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