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预警中心”)成立于2019年12月12日,是在中国气象局、深圳市政府指导下,由深圳市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合作举办(深圳市气象局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气象局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代表中国气象局),致力于独立自主研发气象关键核心技术的新型研发机构,系为推动中国气象事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围绕大湾区气象发展战略定位而设立的央地合办气象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旨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局和气象事业长远发展需求,聚焦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防灾减灾作科技支撑的核心职能定位,打造数值预报同化技术原始创新策源地,为广东区域数值预报提供高质量初始场和城市气象服务提供高水平技术支撑。
预警中心采取行业和地方双重领导体制,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气象局,行政上隶属深圳市政府,由深圳市气象局归口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预警中心设有科学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副主任委员为宋君强院士、戴永久院士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许小峰研究员,委员共25名,包括3名院士、多名国家杰青等著名专家。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就预警中心发展战略、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开展咨询。
成立以来,预警中心充分发挥“博士党支部”特色优势,党建引领下常态化、多渠道招聘形成28名由国家级领军人才和特聘专家领衔、以博士和海归科研人员为主的人才队伍,其中博士9名(海外博士4名);高级职称人员12名,中级以上职称17人;中国气象局“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青年气象英才”1名,广东省气象局“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杰出人才”1名,广东省气象局“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青年气象英才”2名;“广东省气象科技杰出青年”1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A类人才1名、C类人才2名;深圳市福田英才I类1名、III类3名。
预警中心持续推进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攻关,基本攻克区域数值预报资料同化“卡脖子”技术,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空多尺度同化系统MOTOR-DA,基本摆脱对国外预报初始场的依赖,完成自主研发区域同化分析系统助力广东省数值预报模式全面国产化的阶段性目标,对台风暴雨的预报效果经第三方客观检验比肩全球先进模式。MOTOR-DA驱动华南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供全省气象部门使用,经检验预报评分相对于EC初始场驱动有优势,2024年实现进一步升级,同化区域扩展1倍,预报时效延长至96小时,2025年实现对接引进的国产500米分辨率数值模式投入汛期试用,为强降水预报服务业务提供扎实技术支持,被评为广东省气象局2024年度科技成果评价优秀等级、2024年城市气象科技联盟成果应用典型案例(优秀奖),入选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提名)。
同时,联合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成功建成的粤港澳大湾区500米快速循环更新同化预报系统在深圳落地应用,构建起从初始场到同化、预报的全链条国产化的业务体系,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处理到预报输出的全流程自主可控;自主研发Z网格动力模式框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发展新一代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奠定坚实基础;挂牌全国首个市级人工智能气象应用重点实验室,助力深圳市气象局联合华为发布全球首个进入业务应用的人工智能预报模型“智霁”,开发的“AI智能天气预报助手”系统、“人工智能气象服务”系统投入业务试用。
此外,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南山区政府共建深圳气象科技创新产业园,组织5场“局长面对面,问计企业家”招商活动,吸引13家低空气象企业在第26届高交会集中签约入园,4家准龙头企业拟在深圳设立南方总部,遴选两批15家企业的17个低空气象设备组织开展全国首个低空气象观测设备性能测试评估试验,为低空气象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布局提供技术参数、选型方案和工程设计经验,与多家央国企共同推动建设天气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心、极端降水压力测试数字孪生中心、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平台、低空经济气象中心等4个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成立分支机构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工程技术分院,开展盐田、龙华、光明等10个驻区气象服务,围绕供水、能源、供电、建筑、港口等多个行业开展专业气象服务,2025年一季度相继推出以CMA-GD(MOTOR-DA)自主知识产权数值预报模式为核心技术支撑的“金融+气象”系列产品,形成业务服务与科研互相促进,服务反哺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