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局四大举措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提供支撑保障
更新时间:2017-02-16 00:00:00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2月14日下午,深圳市气象局迅速召开全局系统生态气象工作专题会议,传达贯彻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深府【2017】1号)要求,并就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相关要求,确保气象部门将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相关职责落实到位,以支撑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为工作导向,明确四项举措推进生态气象工作:
一是加强气象数据共享,强化对全市大气环境质量预警预报的支撑。在已共享19个自动站每日风速、风向、温度、降水等气象数据,以及灰霾预报系统等业务平台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共享力度,实现深圳市气象局6大观测基地、152+30个区域气象观测网和边界层加密观测资料的实时共享,并升级市气象局与市人居环境委相关部门现有电话会商系统,开通可视化视频会商服务,建立大气污染预报预警微信群,实现 24小时在线沟通交流,实时提供环境气象数据支撑。
二是加强霾全方位立体监测能力,着力提升生态气象数据质量。提高区域气象监测网密度,新增30个落地气象站,实现人居环境气象条件监测的“落地”,提升数据代表性及数据质量。立体监测方面实现地面单层资料向高空多层的扩展。完成356米气象梯度塔观测资料与风廓线雷达监测资料的无缝衔接,实现对大气边界层内静稳气象条件的实时监测,为提高雾霾预警的准确率和提前量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加强信息发布,增强突发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分区发布能力。依托深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前期已将重污染天气、灰霾等大气环境预警信息发布纳入平台并已实现全网发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分区发布能力,实现预警信息能够精细发布到发生重污染天气的特定区域人群,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精准性、有效性。
四是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生态气象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的技术支撑能力。依托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国家科研项目开展大气污染科学研究。开展污染天气类型研究,PM2.5、臭氧的气象成因分析,气象梯度塔和风廓线资料在空气污染扩散条件预报中的应用研究,为研究灰霾和臭氧污染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张丽、李磊、刘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