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信息公开 > 其他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深圳市气象局2023年人大建议办理情况工作总结

更新时间:2023-10-13 15:18:45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2023年度,我局接收市人大议案建议管理系统转来的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人大建议5件。我局按照机构职责,经与提出代表、相关职能部门的充分沟通形成建议答复,答复均得到提出代表们的好评,现将办理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概述

  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及闭会后,我局共办理代表建议5件。其中主办件3件,分别为第20230458号(《关于提升深圳市天文台实力满足市民天文科普需求助推科技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30453号(《关于深圳发展气象美学特色文旅产业的建议》)、第20230016号(《关于推进深圳“气象+文旅”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汇办件2件,分别为第20230322号(《关于强化安全应急技术服务行业监管的建议》)、第20230633号(《关于利用好新基建契机,解决智慧杆产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的建议》)。主办件的办理情况均得到提出代表们“满意”回复。

  二、具体办理情况

  (一)主办件:第20230458号(《关于提升深圳市天文台实力满足市民天文科普需求助推科技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基本情况和做法。此件由我局主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科学技术协会汇办,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代表们的建议:一是积极推动市天文台能力提升工程,从专业能力和科普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市天文台的实力。二是推出观星气象条件预报服务。完善暗夜社区配套措施,建设暗夜社区夜间光环境监测系统,推出“暗夜社区天文观测信号”文旅支撑服务产品,助推科技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同步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及光明气象天文基地建设。以市天文台为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气象天文基地和光明气象天文基地为两翼,高质量打造深圳特色的天文科普服务体系。

  2.主要成效。我局以满足市民科普需求为目标,以西涌国际暗夜社区成功创建为契机,谋划深圳市天文台品质提升工程项目。一是党政主要负责人主抓推进。党组书记、局长亲自部署,明确部门及人员职责,多次组织召开项目推进会,会同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共同谋划深圳市天文台品质提升工程项目设计。二是会同市相关部门单位共同推进市天文台品质提升工程。9月7日张华副市长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原则同意启动深圳市天文台品质提升工程项目立项,市气象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参考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经验,进一步深化项目设计,编制项目建议书。大鹏新区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气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大鹏新区旅游总体规划和西涌国际暗夜社区建设,深化综合服务配套区(天文中心)用地规划、建设内容、投资模式等。

   3.下一步措施。一是深化项目设计,细化市天文台品质提升工程项目设计,就项目用地、建设模式、需求供给等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高质量设计,同时抓紧开展项目建议书编制,报市发展改革委批复。二是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天文台服务能力,在不降低服务品质的基础上,增加参观名额。多维度升级气象天文科普服务品质,持续更新科普展板,丰富科普展现形式;在天文楼圆顶内新增“太阳实景观测与太阳黑子绘画体验项目”, 满足市民亲手操作望远镜并获得观测结果的期待,增加体验感和获得感。

   (二)主办件:第20230453号(《关于深圳发展气象美学特色文旅产业的建议》)

  1.基本情况和做法。此件由我局主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汇办,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代表们的建议:一是积极推动“气象美学特色文旅产业”建设,打造深圳本土的文旅新名片,促进深圳城市文旅经济发展。二是实施深圳气象美学景点线路创建工程,整理深圳气象美学游览点,遴选气象美学精品线路。三是不断创新气象旅游服务体系,依据季节、天气状况推出气象景观打卡服务指数,暗夜社区观星服务等,以国际暗夜社区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气象美学特色活动,以美学特色活动为载体,不断吸引众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气象+文旅”产业发展。

  2.主要成效。我局组建由分管负责同志统筹协调,观象台副台长具体抓,气象服务部骨干人员参与的工作专班,联系对接开展气象美学调研工作,根据建议案内容,制定“气象美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一是充分挖掘深圳气象景观资源。在今年“3.23”世界气象日,市气象局启动了“首批深圳气象美学景观打卡点”打卡活动,发布8个气象美学景观打卡点,开发上线“深圳气象美学景观”互动打卡平台,引导市民打卡气象美景,发现“气象之美”。二是加大对气象美学宣传力度。联合深圳广电集团启动《深圳气象之美》电视栏目策划及线上开展发现气象之美摄影作品征集活动,通过视频、直播和其它数字技术产品,实现市民云游气象美学景观。三是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星空银河圈”,融合创新气象生态产品价值,初步遴选出10余条气象美学精品线路,如梧桐山观云美学线路、深圳湾畔城市光影线路、西涌暗夜星空线路等。推动商家积极参与暗夜保护共建工作,当地涌现出一批星空观测民宿、星空露营地、星空美食嘉年华等经营场所,创建出一条成熟的“暗夜社区”气象美学景点线路,推动西涌暗夜经济文旅产业链形成。

  3.下一步措施。一是加强“气象美学”小程序的宣传推广。增加用户黏性,打造小程序功能属性和礼物场景,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导入气象场馆、天文台等预约入口,集卡成功自动获得“天文气象科普营”科普活动等。增加直播活动,聚焦气象美景或重大、突发灾害性天气,邀请专家、学者、主播到气象美学打卡直播,带领观众体验沉浸式打卡,促进文旅消费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开展“气象美学科普游”等周末以及寒暑假研学游,将科普游活动视频在小程序展示,不定时发放旅游活动券的方式增加人气。二是推动深圳气象美学资源赋能工程建设。创新气象旅游服务体系,依据季节、天气状况推出气象景观打卡服务指数,暗夜社区观星服务等,积极推动“气象+文旅”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展气象美学展会、论坛、赛事等活动,打造气象美学线下活动品牌IP,联动时尚、钟表、动漫、珠宝等深圳特色产业,开发跨界文创产品,赋能深圳产业创新发展。

  (三)主办件:第20230016号(《关于推进深圳“气象+文旅”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

  1.基本情况和做法。此件由我局主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汇办,主要从两个方面落实代表们的建议:一是积极挖掘气象美学+文旅特色产业场景。定义气象美学概念,带动气象+文旅、气象+文创、气象+产业的价值,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制定《深圳气象美学文旅资源目录》,确定深圳气象美学资源的种类、总量以及时间和空间分布等情况。二是制定气象美学“五个一”工程的工作计划,包括制作气象美学节目、建立美学文旅线路、实施“气象美学+品牌赋能”工程、合作开发气象美学体验馆及文创周边产品项目。

  2.主要成效。我局以挖掘气象美学场景和文旅、品牌资源为目标,研究制定“气象美学+文旅”“五个一”工程发展规划。一是气象美学+‘圳品’品牌赋能”工程落地。聚焦行业发展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着力点。依托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打造“圳品”成为气象美学深圳特色品牌,促进消费升级,形成高质量特色品牌。二是开发特色品牌,形成气象美学品牌体系。建设气象优品撮合交易平台,提炼品牌达到20余项。三是特色消费扶贫,气象美学助力乡村振兴。端午节期间为龙川扶贫工作队提供气象美学规划和科学顾问服务,为扶贫产品提供“气象美学优选产品”标识。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赴新疆喀什,对新疆喀什农产品进深开展气象美学“圳品”赋能选品。四是气象美学“圳品”价值链标准化创新为深圳食品安全赋能”。开展“圳品”农产品土壤水分监测、农业干旱综合监测、关键农时农事、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作物发育期监测等,通过开展农产品溯源、产品生态产地监测等形成“圳品”大数据。引入“圳品”评价标准,通过气候条件变化反应农产品生态指标,加强“圳品”标准体系建设。

  3.下一步措施。一是完善气象美学价值链管理体系,提高产业价值。气象科技产业作为高科技细分领域的典型代表,杠杆效应明显,气象商业领域在国内还处在空白期,气象价值链体系是一个全新产业赛道。围绕推进深圳品牌体系建设工作,打造全球著名的品牌之都战略,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建设气象价值链产业(深圳)众创平台,具有创新性、可复制性,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联合龙头企业规划特色气象美学文旅线路。持续开发气象+文旅线路,打造“暗夜追星团”,建设西涌天文台追星线路、甘南草原追星线路、宁夏腾格里追星线路等。三是围绕“海上社区”开发气象+文旅场景。利用海上综合养殖平台、大型养殖工船、深汕天文科普设施、江牧岛等,开发党群服务、海洋旅游、深海垂钓、星空观测、主题酒店等气象+文旅场景,提供气象个性化场景服务。四是继续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美学特色赋能。形成“圳品”全链条气候服务、生态产地溯源、气象特色品牌价值链建设等各方面深化合作,推出“二十四时令菜卡”,推动“圳品”工程高质量发展。五是进一步提炼发掘气象赋能品牌。结合深圳“20+8”产业规划,从时尚、数字、文化等产业,利用双碳目标、绿色生态,策划发掘与气象美学、生活美学高契合度品牌,如气象非遗、零碳服装、生态海鲜等加入“气象美学优品”平台,提升品牌的消费价值。

  (四)汇办件:第20230633号(《关于利用好新基建契机,解决智慧杆产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的建议》) 

  此件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我局作为汇办单位之一,从我市多功能智能杆气象监测建设情况回复建议意见:      

  1.规划建设及站点现状情况:根据《深圳智慧城市智能杆气象观测布局规划和建设指导意见》,计划到2025年全市建成多功能智能杆气象监测站点1453个,其中我局负责投资建设285个,在智能杆新建和改造同步配套建设微型气象监测设备。截至2023年9月,全市已建成的智能杆气象监测站点合计98个。

  2.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一是持续开展智能杆微型气象传感器比对分析研究,为智能杆选择结构微型且测量精度相对准确可靠的气象设备,提高智能杆气象监测建设效益。二是完善各区智能杆气象监测建设和数据汇交机制。对接和倡导各区有关单位在新建和改造多功能智能杆时,统筹考虑气象监测设备挂载,将其一并纳入项目投资建设,并将监测数据向我局汇交,发挥气象数据应用价值。三是探索智能杆气象监测赋能低空经济新业态发展。探索泛在感知网与基准观测网协同观测的适用方法,建立和完善深圳低空物流微观气象服务“气象网”,为低空物流行业提供精细到百米级的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产品。

  3.下一步措施:一是完善多功能智能杆气象监测建设。与各区相关职能单位建立智能杆建设规划信息互通机制,持续倡导将气象感知设备纳入项目投资建设计划。二是推动多功能智能杆气象监测数据汇交。与市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建立数据实时汇交、气象监测设备运维及数据传输质量监控等机制,保证气象观测数据稳定性、可靠性和连续性,形成气象大数据效应,助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三是实现多功能智能杆气象监测场景应用。将智能杆微气象站与标准区域自动气象站相融合,为培育低空制造、低空飞行等经济增长点,提供气象服务保障支撑。

  (五)汇办件:第20230322号(《关于强化安全应急技术服务行业监管的建议》)

  此件由市应急管理局主办,我局作为汇办单位之一,从气象行业防雷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管情况回复建议意见:

   1.基本情况:一是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检查,落实雷电防护安全质量监督。二是逐步完善数字化监管模式,建设“气象综合防灾减灾和监督服务平台”,实现防雷检测报告质量审核、检测实时监控监督、企业定期气象安全自查自报等功能。三是开展防雷检测质量监督,对于少检、漏检等情况,组织行政约谈,责令整改。四是开展防雷检测质量考核,通过资料审查、现场能力考核、检测项目现场验证等方式,对全市纳管的24家防雷检测机构统一组织开展质量考核,综合评定检测机构技术服务质量。五是公布防雷检测违法典型案例,强化典型案件警示教育作用。2022年公布6宗违法典型案例。

  2.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一是常态化对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易燃易爆危化品场所等领域开展行政执法检查,截至9月底完成9批次共72宗“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检查。二是完成全市30家登记信息的检测机构质量考核,重点侧重现场实际操作,共对30家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单位进行考核,合格25家,合格率83.3%,考核结果已于8月17日在政府门户网站公示。三是组织防雷装置检测能力及防雷检测从业人员培训,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贯。四是编制《深圳市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点选取指引》,加强服务标准、服务质量的行为约束,加强行业监管指导,指引检测技术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3.下一步计划:一是整理企业检测质量考核结果、梳理数据包、违规违法行为等情况,探索研究建立信用建设机制,推进加强信用等级分类差异化监管。二是拓展防雷检测单位的“溯源管理功能”,加强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质量监管,实现检测数据溯源、检测过程溯源等功能,避免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手段,目前已完成主要架构开发,正处在测试阶段,计划第四季度进入测试协调。三是加强标准建设,计划10月发布团体标准《新建民用建筑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点选取规范》。地方标准《深圳市水务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编制组于8月正式成立,正推进后续系列工作。四是计划第四季度召开行业自律座谈会,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组织修订完善防雷检测行业自律公约,进一步约束行业企业公平竞争、服务标准、服务质量行为。

  三、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年度会议

  为做好2023年度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5月11日下午,我局主动邀请主办建议件领衔或附议市人大代表赵培亚、刘德全、肖幼美、杨勤、吴刘菊兰、张弢、市人大常委会选联任工委、市政府督查室有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峰向参会市人大代表汇报了气象工作以及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和成效,与会代表对市气象局落实人大代表建议案“一把手”责任制表示高度认可,并从部门协调、立法等方面给出相关意见,推动相关建议全面落地落实造福民生。   

  附件:1.市气象局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人大建议主办件转化实际工作措施佐证材料

  2.市气象局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人大建议汇办件转化实际工作措施佐证材料

  3.2023年度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会佐证材料

深圳市气象局

2023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