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是气象与体育共同的“华尔兹”。大运离不开气象,因为气象保障,大运的舞台才会精彩。7月21日,距离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还有22天。在浓浓的大运氛围中,我们走进大运会场馆触摸即将展开的华美乐章,对话大运技术官员倾听他们对气象保障的期待……
少不了的决策参谋
“气象保障是大运会赛事赛程安排变更的决策参谋,精彩的大运会离不开精彩的大运气象保障。我到大运会执行局工作来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大运会竞赛指挥中心是否落实气象保障组织。”深圳大运会执行局全日制顾问、原广州亚组委竞赛部常务副部长李晓峰说。
“大运会赛事指挥部每天的工作例会都要对深圳和大运场馆天气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赛事活动和赛程。”李晓峰说,气象服务很到位,在大运会执行局工作,他接触的官员中除去党政领导、体育官员外就是气象官员,为了做好保障服务,气象部门领导多次带队向大运会竞赛中心了解需求,并根据竞赛指挥部的要求不断完善气象服务方案和产品,所提供的气象服务贴近需求,可以说,大运气象保障服务吸收了历届重大体育比赛气象保障的成功经验。
由于大运会举办的时间正是深圳的盛夏季节,天气极其复杂,台风、暴雨、高温、雷暴等天气多有发生,对大运会的开闭幕式和赛事活动都会带来一定影响。为此,李晓峰向大运会执行局建议将气象保障纳入到大运会赛事指挥部门的核心层中。
没有气象的大运会不可想
“水上运动项目是可能所有体育比赛对气象条件依赖最大的项目。因此,我们和气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也是最密切的。”深圳大运会公开水域马拉松项目竞赛主任助理张昕说。“事实上,我们与气象的合作早已开始。
公开水域马拉松项目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设立的比赛项目,可在江河湖海等公开水面进行。本届大运会公开水域项目选定在公开海域,相对于江河湖泊,海域受风浪、雷暴的影响会更大一些。根据大运会竞赛指挥中心安排,本届大运会公开水域项目比赛将在8月13日上午举行。气象部门除提供未来三天逐小时和0~6小时逐小时天气预报外,还将在现场提供精细化的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保障不可缺少。没有气象保障,风险会很大。我们要预先知道天气变化,做好竞赛方案、制定相应预案,如有雷雨等危险天气,就要考虑推迟、延期或取消比赛,组织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及时转移。气象保障就好比预想比赛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我们就从容了很多。”张昕说。如果天气条件有利,风平浪静,本届大运会的第一块金牌就将在13日上午的公开水域马拉松比赛中产生。
气象服务如影相随
“目前,我们获得气象信息的手段很多、很便捷,手机短信、网络、显示屏,等等,在大运会场馆办公室就可随时看到显示屏上显示的赛事安排、比赛成绩和即时气象信息。还有更为细微的点对点气象服务。”深圳大运会网球竞赛项目主任助理周兵告诉记者。“气象服务如影相随,非常及时。遇有雷雨天气,气象部门会提前发短信给所有竞赛部门的技术官员,发出预警和提示。在大运会筹备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已充分享受了周到服务。”
根据大体联规定,网球比赛为室外比赛。比赛最适宜的气象条件是无雨,平均风速0~5米/秒,阵风不超过8米/秒,气温低于30℃。8月的深圳,这样的天气条件可遇却不可多求。因此,气象保障对网球比赛显得尤为重要。网球比赛最怕降雨,下雨造成地面湿滑,影响比赛效果,还会给运动员带来危险。雷暴会直接危及运动员的生命。为此,网球竞赛项目办公室与气象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制定了相应的预案,并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决定推迟、延期比赛和启用室内备用场地等,以保证赛事顺利进行。
气象保障不可或缺
“对于任何一项体育赛事,其核心的文件就是竞赛日程安排,而竞赛日程安排和变更又主要取决于天气条件。”深圳大运会竞赛部赛事组高级主任、竞赛指挥部赛区日常运行协调组组长来晓雷说。“赛程变更是一件更很复杂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一变万变。如观众服务、票务、安保等都紧随其变。因此,准确及时的预报服务,对于赛事安排至关重要。”
来晓雷介绍,大运会竞赛部赛事组与气象部门有很好的联动机制和良好合作。遭遇雷暴、持续性降水等不利影响天气,气象部门会提前向大运会竞赛部赛事组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竞赛指挥部根据预报预警信息对赛事赛程进行合理编排,考虑是否暂停、推迟、延期、取消比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改变赛制,由国际大体联主席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技术代表共同决定,以把不良影响降到最小。
本届大运会共有10项户外比赛,这些项目对天气变化都十分敏感。如,帆船帆板、射箭、自行车赛、水上运动项目、沙滩排球、田径、足球、高尔夫球等项目,对温度、风速、风向和能见度等气象条件有不同的要求。气象部门根据深圳市气象天气特点,结合主要户外赛事对气象条件敏感程度开展了天气对户外赛事的影响评估和分析,确定了天气对不同户外赛事的影响指标。在近期完成的11项测试赛中得到了很好的检验。气象将与体育健儿一同演绎“不一样”的精彩。
毛翠辉 曹春燕 唐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