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又上电视了!”——在深圳大运气象服务中心,记者听说一个叫“胖子”的在中央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大运频道等媒体频频露脸。“胖子”不仅获得媒体的青睐,更重要的是还深受预报员们的喜爱,中国气象局领导和深圳市政府领导来视察时也都给予“胖子”很高的评价,认为是深圳大运气象保障的“科技明星”。
“胖子”是谁?
大运气象服务中心副总指挥、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兼局科技攻关组组长兰红平说,“胖子”的全名叫“临近预报决策支持平台”,英文名叫“PONDS”,音译为“胖子”。2007年深圳成功申办大运会,该平台就开始投入业务运行,与大运气象筹备工作一起成长,已在深圳市气象台、市区三防、海上搜寻救助中心等部门使用,2010年在惠州第十三届省运会气象服务,在第16届亚运会汕尾、东莞赛区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展露头角。2011年成为大运会气象服务保障的关键平台,在大运气象服务中心的决策服务岗、短时临近预报岗、日常岗,开幕式现场岗、帆船帆板岗……每一个预报服务岗都有“胖子”的身影,“胖子”也因为大运气象保障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而“一举成名”。
兰红平说,深圳市地处低纬副热带地区,强雷暴等剧烈天气时有发生。这些剧烈天气常常导致严重的损失,如产生强降水造成城市内涝、危险边坡滑坡等灾害。因此必须对雷暴等天气系统做出准确及时的识别、追踪和预报,才能满足近年来政府防灾减灾和社会公众的需要。“胖子”集成了北京奥运会的“BJ-ANC”、广州亚运会的“SWIF”、香港天文台的“小涡旋系统”等国内外最先进的临近预报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大运会气象服务的需求和深圳的天气气候特征,自主研发了以动态QPE订正、动态QPF订正和雷暴追踪为特色的雷暴追踪系统“TRACER”,可以说“胖子”是强者的组合,是优化创新的产物。全国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项目顾问组组长章国材仔细察看“胖子”后,认为这是代表国内临近预报最高水平的系统之一。
“胖子”大运会上立新功
“TRACER”是“胖子”最核心的本地化系统,该雷暴追踪系统利用边界相关技术实现了对雷暴云团系统100%的自动识别、自动跟踪。身手敏捷是“TRACER”的最大特点,这个特色将“胖子”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全市自动站观测完毕,一分钟后“胖子”上雨量趋势图就能显示,即使是再突发的降雨,也逃不出“胖子”法眼,全省九部雷达观测完毕,两分钟内“胖子”就能估测出全省区域和海上区域降雨情况以及未来三小时的雨量预估。
8月17日上午11-12时,大运气象服务中心值班预报员看到“胖子”提示,一条雷雨云团直赴帆船帆板比赛的七星湾区域,就果断地于12时10分发布雷暴预警报告,现场气象保障组第一时间通告帆船帆板指挥部。当时海面上艳阳高照,国际裁判长收到预警后,表示怀疑,叫气象保障团队再核实,现场气象团队再次强调,1小时后强雷雨将出现,国际裁判长不得下令回航。12时40分,所有运动员返回基地,帆船比赛降下延迟旗。13时10分左右,一声巨雷在七星湾海域响起,并伴随密集雨点,假如不及时回航,后果不堪设想!竞赛主任、竞赛技术运行及现场的工作人员纷纷向现场气象保障组竖起大拇指。帆船帆板场馆主任曲春亲自跑到现场气象保障组探个究竟,现场气象保障组负责人魏晓琳博士向他们介绍了“胖子”平台的作用,曲春称太神奇了!
大运会正值8月,是雷雨的高发期,几乎每一天都有雷雨或阵雨,雷雨飘忽不定,有时候只有5分钟、10分钟,捕捉难度极大,但都难逃“胖子”的法眼,每一个精细预警、每一个场馆提示都离不开“胖子”的帮助,“胖子”已成为预报员们的坚强后盾!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检查大运气象保障工作时称它为临近预报的“世界之门”。
“胖子”兄弟众多,大城市预报有望更精确
兰红平说,大运会气象服务的业务人员比奥运、亚运少,而服务场馆却更多,必须进行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业务运行效率才能圆满完成整个预报服务工作。深圳市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历经几年的艰苦奋战,站在奥运和亚运气象服务系统的肩膀上,集成了全国和全球多个最先进的气象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实现了大运会气象服务系统开发的高标准和高起点。
“胖子”和6个兄弟一起构成了整个大运气象业务系统,另外6个兄弟分别是数据集成平台、数值预报应用平台、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平台、台风综合业务平台、霾及空气质量综合业务平台、精细化公共服务平台。
将“国际化都市”作为发展目标的深圳,城市化进程飞快,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愈加密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增多,台风、暴雨、雷电、高温等天气考验着深圳这座滨海城市的“神经”,对城市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快速发展的城市对气象预报服务有了更大的依托和需求。
中国气象局将深圳列为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就是要求深圳市气象局重点围绕世界大运会气象服务需求,结合深圳气象防灾减灾和城市运行的精细化服务需求,在重点时段、重要地段(路段)、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开展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探索适应大城市气象服务需求的集约、高效、互动的精细化预报服务模式。要求后大运时代,继续加强气象服务于城市运行的实践与探索,努力成为城市精细化气象服务的“风向标”。
(董永春 曹春燕 唐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