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深圳市气象局(台)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分类:
发布机构: 成文日期: 2013-03-25
名称: 深圳市民踏上“风云之旅”探寻“天机”
文号: 发布日期: 2013-03-25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深圳市民踏上“风云之旅”探寻“天机”

发布日期:2013-03-25  浏览次数:-

零距离接触各种气象设施,一个个气象奥秘被揭开

  气象专家是怎样“看云识雨”的?现代的气象观测又有哪些新的变化?为迎接“3·23”世界气象日的来临,上周六,深圳市气象局联合深圳晚报,邀请80名深圳市民前往西涌天文台,探寻“天机”。

  据悉,今年是第53个世界气象日,其主题是“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而在市民的参观中,先进的监测设备和精彩的现场解说让市民们对我市气象服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感叹,气象监测的现代化在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真正让自己的生命和财产获得了保护。

  看!

  观测系统监控大气安全

  说起西涌天文台,观测天象是市民的第一印象。在开放日上,天文台的太阳望远镜,让市民们有了“直视”宇宙的机会。

  西涌天文台距离市区约65千米,望远镜坐落于海拔224米。据介绍,由于因为远离城市,不受灯光干扰,加上周边没有遮挡,三面环海,温差变化相对较小,西涌天文台能够获得较好的大气视宁度,从而更好解释大气视宁度跟天文观测的影响。

  “天文台的观测设备主要有60厘米反射式RC系统光学望远镜、太阳望远镜、傅里叶光谱仪、高性能小型望远镜。”市气象局工作人员表示,在天文台山顶上,有一个“大块头”是太阳望远镜,主要用于观测太阳表面活动。

  据悉,太阳望远镜可用于常规可见光光谱、日珥、黑子等的观测。而除了用于天文观测外,太阳望远镜还能用于观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观测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子对太阳光谱的吸收,就能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与分布。

  除了太阳望远镜外,西涌天文台还有个“镇台之宝”——高分辨率太阳光谱观测系统。

  “可以长年连续监测深圳上空各种大气痕量气体,比如温室气体的变化,为组织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据天文台工作人员介绍,这部被称作“傅里叶光谱仪”的仪器利用光的干涉的原理来分析投进的光,从而在仪器内部完成分析。

  “其实,太阳释放的能力对我们气候的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一切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的能源,因而也是气候形成的最重要的因子。所以观测太阳对气候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气象专家表示,随着2013年的到来,太阳也进入活跃期,因此观测太阳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也更加重要。

  奇!

  古怪仪器解开气象奥秘

  三角架上放着一个白色的仪器,看上去很像“摄像机”;空旷的场地上扎着一根根“避雷针”……在气象开放日上,这些五花八门的仪器让市民看花了眼。它们是用来干啥的?不少市民带着这样的疑问,听着气象专家们仔细讲解。

  “这个叫微波辐射计,可提供高分辨率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和水汽廓线以及较低分辨率的液态水廓线。”指着那个白色的“摄影机”,气象专家告诉市民,微波辐射计能在积分时间充足的条件下,可采用边界层多角度扫描捕捉到边界层微小亮的温变化,大大提高了边界层温度垂直分辨率。

  除了微波辐射计,“对流层风廓线雷达”也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围观。据介绍,对流层风廓线雷达主要由144根探测针组成,是2012年建成的。通过对流层风廓线,可探测距离地面12公里的风的资料。

  “比如,我们在监测中发现一个急流,那可能就是要下大雨的前兆。”气象专家表示,通过对大气各层风向、风速的检测,风廓线雷达可实时提供大气的三维风场信息,实现对大气风、温等要素的连续遥感探测。

  据了解,除了以上的气象观测仪器外,位于石岩、机场和龙岗的3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可提供距地面118米~3000米的风和虚温资料,堪比医院对人体做CT断面扫描。2011年建成激光雷达,主要用于研究边界层以内的城市大气污染垂直分布情况,探测范围东探揭阳,西看阳江,北进韶关。

  叹!

  气象服务让生活更安全

  “我父亲就是做气象工作的。他常说,上世纪80年代预报天气主要靠经验,哪像现在,各种探测系统、雷达,随时监控气象实况。”市民周先生说,记得有一次刮台风,父亲通过手摇电话打到省里要一些气象资料。“父亲手当时的长途电话可费劲了,等半个小时后接通了电话,风雨都已经过去了。”

  而如今,随着气象监测系统的现代化,这样的经历很少能再次出现。

  据悉,近年来,深圳气象探测由单点到全面、由陆地到海洋,由地表附近到高空,范围在快速地扩大、密度在不断地增加、精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形成竹子林、蔡屋围、西涌、龙岗、机场、石岩六大综合气象观测基地,截至20133月,全市已建成了162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空间分辨率平均达3.5公里×3.5公里,部分区域达2.6公里×2.6公里,时间密度达1分钟(即每分钟采集一次数据),数据到报率达到99%

  在全方位高精度气象探测系统的支撑下,气象预警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如今短时临近预报从提前30分钟提升到提前3小时,预警发布的时间从过去的35分钟缩短到3分钟。此外,重大灾害天气过程可提前三天做出初步预测,提前一天做出具体影响的预警预报,至少提前半小时以上发出预警信号。”气象局工作人员表示,近三年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20%,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减少约15公里

  “以前我们印象中的气象观测,就是一个百叶箱,里面有温度计。现在才知道,气象观测已经非常先进了。加上现在有智能手机,获取气象信息也不再是靠看天气预报,刷刷手机客户端,看看微博就能知道最新的情况。”市民刘先生说,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在这点上,他给深圳气象局打“优”。

 

 

深圳晚报记者 徐龙晨 陈简文 通讯员 唐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