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国气象局召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就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作了整体部署和重要动员发言,指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的必然选择,是保障气象部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气象部门要积极主动,努力探索,结合实际,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会后,深圳市气象局迅速组织干部职工进行了学习。王延青局长强调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深圳气象现代化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特色、受众满意”。具体是:1、找准定位、突出特色。着重提升精细化天气预报水平,让市民更加满意;着重关注防灾减灾,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着重关注经济生产气象保障,让城市更显活力;着重关注城市环境健康,让城市更加宜居;着重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让城市更加和谐。重点推进四项工作:一是落实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深圳分中心等项目建设,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运行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以提高天气预报精准度为目标,紧跟国内外前沿气象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深化与国内外气象科研机构合作,广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国内外最新气象科技成果在深圳的应用推广,力争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完善服务功能。依托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加强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应用“虚拟化”和“深圳云”技术实现气象服务智能化、个性化和人性化。完善气象信息协作传播机制,进一步提高覆盖面和时效性。四是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保障。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气象机构职能和岗位设置,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机制,争取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气象人才落地深圳。加大科技研发资金对气象基础研究和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的保障力度,形成“研发-业务-服务”良性互动发展模式。2、创新思路、科学发展。一是始终坚持“两个融入”的发展思路。业务上主动融入全国、全省气象大格局、大网络,与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体系、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相衔接,努力构建与之相配套的人才成长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行政上主动融入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与四级防灾部门相衔接。围绕政府管理社会的需求,以“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从决策服务、公众服务和专业服务方面,不断挖掘和扩展公共服务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根据公共服务需要,不断丰富完善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二是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共研共用,联动联防”的发展模式。主动打破气象行业和部门壁垒,积极融入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充分借助社会丰富资源,取长补短,共赢发展。发挥部门联防优势,集聚防灾整体合力,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三是始终坚持“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原则。按照智慧深圳总体要求,改造现有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和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全面提高气象服务产品、渠道、对象和效能,实现“市民到哪里,气象服务就到哪里”的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不断提高。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理念。 完善气候信息查询分析系统,提高气候研究及资料应用服务效率;提高社会对气象灾害的认知,为城市理性开展规划建设、发展经济、组织防灾提供基础服务信息,让气象公共服务成果惠及全体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