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深圳市气象局(台)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分类:
发布机构: 成文日期: 2015-06-05
名称: 深圳市气象局参与市民论坛 让气象预警信息更好的服务市民
文号: 发布日期: 2015-06-05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深圳市气象局参与市民论坛 让气象预警信息更好的服务市民

发布日期:2015-06-05  浏览次数:-

  深圳已进入龙舟水集中期,5月份以来深圳已发布了两次红色暴雨预警信号。根据《深圳市台风暴雨灾害公众防御指引(试行)》,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时,要求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停课,放学途中的学生应就近到安全场所暂避。在多雨的深圳,如何让市民对气象知识,特别是暴雨预警等知识更具有常识性。6月4日下午,深圳市气象局预警预报处曹春燕处长参加深圳新闻网市民论坛,与深圳市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处副处长肖伟峰、深圳市德聪幼教机构总园长阴志勤、深圳市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主任、香港注册社工王艳冰、资深网友高翔一同与网友互动解读预警信号的发布依据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何让气象预警信息更好的服务市民。论坛中,各位嘉宾为市民解答了以下问题: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天气预报的区别?

  预警和预报一字之差,但是区别很大。预报是告知未来几天会发生什么天气,通常预报时效比较长,从24小时到10天都包括,而且随着天气系统的演变,每天都有可能出现变化。预警主要突出“警”示作用,具有更强的行动性,预警发布后是要有动作的,不仅政府防灾部门要组织防灾联动,社会公众也要及时响应,加强自救,共同防范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预警的时效性一般较短,如暴雨、雷电、大风这种突发性强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通常只能提前30分钟到2小时发布,冰雹的提前量只有10分钟基至是几分钟,但是台风、高温、寒冷、火险这种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天气比较稳定,一般提前量可以达到24小时或以上。

  为什么感觉雨很大,还没有发布预警信号?

  南方天气变化快,水汽充足,降水突然,雷雨通常来势汹汹,降雨强度非常高,所以给人感觉雨势非常大。但是预警信号是防灾发令枪,发布预警不能靠感觉,必须要有量化的指标,即降雨强度和持续影响时间。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含义:3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暴雨影响,降雨量100毫米以上。发布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持续时间。比如5月22日中午,深圳会堂附近雨下得很大,1分钟降雨量达到2.4毫米,地面出现积水。当时我们也接到电话,问为什么没有发布预警信号。但是考虑降水时间非常短,只有5分钟,达不到发布的标准。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是降雨强度。比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的降雨量要达到100毫米以上,而且降雨还在持续,再继续下雨可能会出灾。比如5月20日中午,全市大部分地区出现降雨,有市民反映孩子出门上学都有困难,为什么还不发红色?但是据气象自动站监测,当时小时雨强都是在10-20毫米左右,没有达到红色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最后还要考虑影响的范围。深圳是自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分区预警,预警精细到59个街道。为便于操作,针对深圳的天气气候特点,气象局根据近10年的气象数据做了详细的统计,制定了预警信号的发布细则。如红色暴雨预警信号的发布细则规定“当全市或某行政区1/4以上自动站3小时记录到的累积雨量≥80mm且未来1小时仍将有≥20mm的降水。”就发布区域而言,如果是单点突发性的降雨一般是达不到发布标准。而这种单点的强降雨在深圳还比较多见,西部和东部地区沿海出现频率较高。对于达不到预警的重要天气,气象局一般会发布点对点的重要提示信息。

  考虑到高级别预警信号中小学、幼儿园停课,我们也会提前和教育部门沟通,特别是台风黄色预警信号,有预发布机制,提前2小时告知公众。

  为什么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可以提前预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不能呢?

  这和天气系统的特点密切相关,南方暴雨突发性很强,并且在局地可能加强,用气象专业的话说,暴雨是中小尺度系统,降雨云团生命史短暂,对应时间尺度是小时量级,突发性强、变化较快,监测必须靠天气雷达和稠密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网才能发现,提前预警有难度,比如今年5月份的3次暴雨过程,从暴雨橙色升级到暴雨红色的平均预警时间不到2小时,最短的只有55分钟。

  而台风属于天气尺度系统,范围覆盖几百到上千公里,对应的时间尺度是天。从台风在洋面上生成到影响广东,通常要几天的时间,因此预报和预警都有足够的提前时间。目前监测手段和预报能力对大尺度系统的监测预报效果是最好的,当台风在海洋上生成时,距离我们超过2000公里时气象卫星就已经监测到,24小时内对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已经做到小于100公里。上述因素就保证了对台风的预警比暴雨提前量更长。

  市民如何用好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呢?

  首先,要了解天气用语。无论是电视、广播天气预报时长,还是网络微博、手机APP预报的字数,都有严格限制。而复杂的天气过程的确无法用简单语言进行描述。如预报有降雨,通常会用“局部雨势较大”、“短时阵雨或雷雨”、“暴雨过程”等对降雨的性质进行描述, 当使用“局部”或“短时”等字眼时表示雨的范围小或持续时间短,对市民出行影响小;其次要提前关注预报,并且每天查看最新的预报,气象局一般是每天6时、10时和16时更新3次预报,天气变化较大时随时更新。如果气象局连续预报有暴雨或雨势较大,那就需要高度重视、并关注是否发布暴雨预警信号。一旦达到发布标准后,预警信号将明确具体影响时间,影响地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以便于市民及时防御。

  因为深圳天气变化较快,建议市民选择通过更新较快的网络渠道获取相关预警信息,如“深圳天气”的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对于家长和学生关注是否发布会停课,有两个时间段需要特别关注,一是早晨的5:30-6:30,如有发布,电视台、电台将不间断播出停课信息。另一个时段是晚上的21:00-22:00,我局一般会在该时段对次日发布预警的信息作出研判。如针对21日早晨是否会发布暴雨红色,我局在20日21时发布了“明天停课么,5点30分前见分晓”的相关信息。

  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预报预警信息?

  目前,获得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包括报纸、电视、电台、网站、微博、微信、电话、手机APP、电子显示屏等。遇有重大灾害天气,气象局都会通过这些渠道,向公众免费提供预报预警信息。微博、微信、网站、手机APP和电视的预警信息都是实时更新的,重大天气时更新频率达到10分钟。

  同时,我们也提醒市民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气象信息。按照5月1日开始实施的《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26号令)、以及6月1日实施的《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27号令),对气象信息发布、传播、使用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市气象局也在近期对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自媒体等刊载的气象信息进行了统计,发现了不少问题。4月20日左右,网络和社交媒体上疯传深圳将连续10天迎来暴雨的消息,后被证实为擅自截取境外网站信息违法的发布天气预报。这条消息误导了许多没有及时查阅天气预报的市民。

  根据规定,民间人士可以传播天气预报,但是不能发布天气预报,传播时要注明信息出处。同一个天气系统给附近城市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不同的,比如刚刚过去的5.11暴雨期间,深圳周边区域也会出现暴雨、也在发布预警信号,但和深圳的级别、时间都不同,如果不加思考就引用传播,就会误导市民作出防御。还要注明发布时间。比如,气象局发布的预警信号是有时间界限的,有一些自媒体把前一天信息放在第二天发,这样也极大地误导了公众。

  深圳毗邻香港,很多深圳人都习惯了香港的风球信号,对深圳的台风预警信号反而容易混淆,香港和深圳的预警信号有区别吗?

  香港在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防御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借鉴香港的经验,2013年由应急办、三防办和气象局共同制定了《深圳市台风暴雨灾害公众防御指引(试行)》并在5月9日发布实施,这次防御指引的制定就重点参考了香港经验,为了解决了两地来往人员容易混淆两地预警信号的问题,一些重要的防御措施与香港预警信号进行了对接,基本实行对等防御,如台风黄色预警与香港八号风球发布标准基本对应,防御措施方面就明确学校停课和建议用人单位停工。大体上深圳的台风白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信号在发布标准和防御措施方面依次对应香港的一号、三号、八号、九号和十号风球。暴雨红色大体对应香港的黑色。在预警信号的发布级别和时间方面,气象局和香港天文台互相进行信息交换,并且用交换的信息为深港两地的市民提供服务。(唐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