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由深圳市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深圳南方强天气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强风暴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南方强天气学术研讨会在深召开,40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齐聚鹏城,就春季实验中发现的预报难点开展广泛讨论。
背景:深圳市强对流灾害天气频发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今年全国两会又赋予深圳新的历史使命,即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包含深圳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处于中国南方强天气影响区,暴雨、雷暴、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频发,给承载高密度人口与经济运行的城市安全带来重大隐患,直接影响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世界级城市群必须匹配一流的气象服务,深圳气象局2014年成立了深圳南方强天气研究重点实验室,着眼于开展台风、暴雨、强对流等强天气预警预报技术的研究,积极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业务能力。
成果:多举措提升强天气预报精准度
(一)以研究带动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一是围绕南方强天气预报预警技术与应用,建立了一支以深圳领军人才为学术带头人、以海外特聘教授为顾问、以气象专业人员为核心骨干和研发支撑的学术科研队伍;二是联合深圳强风暴科学研究院、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报中心、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与业务单位,针对华南地区前汛期的强对流天气预报难点,从2014年开始每年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强天气春季实验。
(二)成果转化效益显著,业务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深圳市气象局将研发的新技术、新成果快速转化为业务服务能力,形成研究-业务-服务-问题-再研究的良性循环机制,95%以上的研究成果已转化为业务服务产品,有力地支撑了深圳气象现代化。深圳市气象局在全省气象现代化考核综合指数从2012年83.7提高到2016年96.3,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一是基于雷达图像算法实现冰雹的自动识别技术的业务化,深圳气象局首次实现了冰雹提前40分钟预警。二是在雷雨大风快速识别算法取得突破,2016年暴雨、雷雨大风等强天气的预警平均时间提前量57.5分钟,其中暴雨69分钟,雷雨大风45分钟。三是首次成功研发了登陆华南沿海台风风雨影响定量预报技术,解决了台风风雨定点预报由定性预报向定量预报的问题,2015年和2016年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分别为61公里和71公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对标国际先进,提升气象行业公认影响力。
与国际前沿研究保持同步,在南方强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核心技术、登陆台风风雨灾害影响定量预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基于光流法的临近预报技术被专家一致鉴定为国际先进;“短时临近预报决策支持平台”(PONDS)是国内气象界公认的权威短时临近预报技术平台,已经推广至全国六省十市,在广东供电系统和深圳两大港口部门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深圳南方强天气研究重点实验室正在进行第四次强天气“春季实验”,并以2017年中国南方强天气学术研讨会为契机,聚焦双偏振雷达数据的处理及其在南方强天气中的应用,针对冰雹识别、定量降水评估、人工智能在短临预报中的运用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开放式探讨,建立南方强天气研究应用与服务的良好运行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强对流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支撑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图:2017年中国南方强天气学术研讨会会后专家合影留念 江一涛摄影
图:领导致辞 江一涛摄影
图:研讨会现场 江一涛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