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台风预警前提前提醒辖区居民提前做好防范;协助街道安置处置辖区避险群众;台风橙色预警降级后积极协助处置洪水积涝点……在抗击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期间,从南山到宝安,从龙华到龙岗,从坪山到盐田,深圳依托“网格+气象”联动机制,通过精准预警、科学调度和暖心服务,成功转移安置群众,排查整治隐患,深圳全市未发生重大灾情、人员因灾死亡事故和地质灾害,城市运行整体平稳。
精准预警:数据跑在风雨前
“台风路径每小时更新一次,我们的防御措施就要动态调整一轮。”7月19日凌晨,龙华区福城街道三防指挥中心灯火通明,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台风路径图和网格员巡查数据。街道网格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直连深圳市气象台数据系统,风力等级、降雨预报等信息可即时转化为网格任务指令。
这种“气象预警—网格响应”的闭环机制,在福田区莲花街道同样发挥关键作用。街道网格员叶治邦回忆:“18日收到‘最大阵风10级’预警后,我们立即锁定32处高空广告牌和86棵危树,网格员2小时内全部完成加固。”依托气象数据靶向排查,该街道累计清理排水口堵塞点35处,拆除隐患广告牌59块,从源头降低了灾害风险。
在南山区沙河街道文昌街社区,网格员的手机不断收到气象预警推送。“每更新一次预警级别,系统就会自动匹配对应的巡查清单。”19日下午,该街道根据风力预报,迅速组织转移辖区建筑工地766名工人,“从预警到完成转移,只用了5小时”。
(南山区沙河街道组织辖区建筑工地工人进入学校临时安置点防范“韦帕” 罗孟韶供图)
网格冲锋:用脚步丈量安全防线
“阿叔,雨大了,我们送您去安置点!”20日上午,龙华区福城街道网格员顶着狂风,搀扶独居老人陈伯转移。这样的场景在台风天不断上演——该街道460名网格员按照“一人一格”分工,对133处老旧房屋、212处边坡开展拉网式排查,累计上门帮扶特殊群体127人次。
坪山区石井街道的网格员则在台风“韦帕”影响深圳前挨家挨户地敲开菜农的家门,向菜农解释台风可能造成的危险,耐心劝说菜农转移,并协助菜农打包随身物品,轮流搀扶行动不便老人,历时3个半小时圆满完成辖区菜农的转移工作。
沙河街道的网格员们则化身“安置点管家”。在香山里小学临时安置点,网格组长带着团队划分休息区、分发物资,还特意为工人手机设置充电专区。“有人担心工地上的行李,我们就拍照发给他们看;有人睡不着,我们就陪着聊天。”网格员说。安置点内,街道协调卫健部门设置医疗站,公安人员24小时值守,确保766名工人在风雨中“有热水喝、有热饭吃、有医生看”。
在莲花街道,一支由网格员、物业、志愿者组成的“应急轻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气象预警提示的易涝点,他们提前布置防水挡板、沙袋;发现断枝堵塞道路时,10分钟内就能联动市政部门清障。“我们就像神经末梢,感知风险越快,处置就越主动。”网格员黄志强说。
科技赋能:智慧防线背后的创新实践
“台风防御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福城街道的“网格+气象”智慧平台显示,台风期间累计推送预警信息15万条,每条都标注具体网格的风险提示和应对指南。街道还创新“隐患扫码上报”系统,网格员发现险情后拍照上传,平台自动定位并派单处置,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
莲花街道则开发了“防汛一张图”,整合气象数据、监控视频、网格员定位等要素,指挥中心可实时查看各网格积水深度、人员转移进度。“通过数据研判,我们把有限的救援力量精准投放到高风险区域。”叶治邦介绍。
在沙河街道,安置点的“智慧大屏”同样引人注目——上面实时显示人员名单、物资库存和医疗需求。“通过扫码登记,我们能快速统计工人籍贯、健康状况,甚至细化到‘谁需要降压药’。”社区党委书记周峰表示,数字化手段让服务更人性化。
(龙华区福城街道网格员正在协助处置倒伏树木 李雷新供图)
温情守护:防御线背后的城市温度
据统计,在此次防御“韦帕”台风期间,深圳全市共组织26万余名在建工地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域;城管部门及时排查风险,提前消除隐患,修剪隐患树木7709处,加固隐患树木8020棵,并在台风影响期间高效开展处置工作,及时清除倒伏树木,保障城市灾后高效恢复。在这过程中,随处都能看到网格员的身影。
19日,南山区桃源街道的网格员兵分两路:一组严密巡查边坡、易涝点等隐患地带;另一组深入山上果农简易居所,耐心劝导果农转移避险。沙河街道东方社区的网格员笑称自己是预警先锋,可谓是气象预警信息传递的“闪电侠”;又是隐患猎手,有安全排查的“火眼金睛”;也是应急处置的“钢铁战士”。安置辖区建筑工地的工人,到协助处置突发应急状况,“网格+气象”模式就像一面“智慧盾牌”,为居民们挡住了台风的侵袭,守护了社区的安宁。
深圳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网格+气象”联动机制在迎战台风“韦帕”过程发挥的作用,显示该机制不仅是技术联动,更是城市社会治理精准化、人性化和长效化理念升级。
(文:易红梅 臧沛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