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深圳市气象局2021年工作总结

更新时间:2022-01-12 16:28:37 来源: 深圳市气象局

字体:
打印本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东省气象局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等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第七次党代会工作部署,统筹推进气象体制机制、科技业务和服务创新,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深圳气象“十四五”开好局,气象现代化考评和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全省“双第一”,“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全国推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优化机制和平台,提升城市风险防御能力。

  面对“前期温高雨少干旱重,后期雨强秋台影响重”的天气形势,气象人365天24小时在线、启动167次内部应急响应,准确预报了“狮子山”“圆规”等4个台风和“6.22”等29场暴雨,开展“一过程一策”伴随式气象防灾保障服务和科普宣教,为我市气象灾害防御零伤亡提供有力支撑。高质量完成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赛格大厦振动事件等气象保障任务,获得市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认可。一是气象治理法治水平全面提升。宣贯实施新版《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334号),修订《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指导各区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多灾种综合防御转变。二是预报服务模式全国推广。针对当前科技水平下精准预警预报提前量有限的薄弱环节,按照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凝练“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实现预警预报与应急响应咬合、与城市治理融合。中国气象局主要领导批示,目前已在广东、河南、吉林等实践应用。三是形成六大平台支撑风险治理。建设国家气候观象台数据平台、陆海一体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服务系统、智慧气象服务中台、气候敏感区域气象风险“一张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宣教科普平台等六大支撑平台赋能城市发展和安全运行。四是气象安全零事故。“研判+排查+执法+约谈”四管齐下,线上线下排查288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499家危化、易燃易爆危化场所,防雷检测质量考核209个项目,双随机执法检查31家,行政约谈9家单位,整治安全隐患279条,实现防雷零事故。

  (二)提升质量和效益,赋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多措并举将气象这把社会经济发展的“盐”,融化到城市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的方方面面。一是气象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建成“一级预警、两级服务、三精支撑、四级联动、五个全面、六大平台”的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全灾种监测、全时域响应、全周期服务、全方位赋能市区两级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二是守好美丽深圳生态安全的气象防线。完成海洋新城规划等重大项目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支撑盐田区获得城市生态氧吧称号,宝安区和南山区通过“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国家气候标志评审;开展双峰型拉尼娜、汛期风险等五方面气候风险研究并报市委。三是智慧气象服务中台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将气象服务产品以“插件式”和“图层式”融入市委应急指挥中心等市区两级智慧决策指挥平台,为各区、各部门、各行业提供统一的气象公共服务平台。气象数据作为我市数据交易改革的首批试点场景,开展首单气象数据交易试点工作。四是聚焦市民“急难愁盼”办好气象民生实事。聚焦健康、上下学、海上活动等民生气象服务难点堵点,新推5项健康气象服务产品和近海和南海海洋天气预报产品,联合教育局完善高影响天气下上下学操作指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预警铃用户增幅40%达78万。气象天文新媒体科普服务新模式深受市民喜爱,打造暗夜社区的相关建议得到人大、政协委员关注和央媒报道,已纳入我市相关规划方案中进行落实。

  (三)统筹发展和服务,绘就气象高质量发展蓝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高标准谋划“十四五”发展。聚焦为城市现代化治理和防风险做好保障服务,编制印发《深圳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气象发展融入应急、生态、数字政府等深圳市12个专项规划,制定《推进深圳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联合市区各部门推动顶层设计“1+2+12”路线图实施见效。二是积极争取国省气象主管单位支持。中国气象局党组出台《关于支持深圳气象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气象局党组出台贯彻落实意见,支持深圳率先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体系、更高质量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更具活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与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省气象台等达成合作,落地了天擎、天镜、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等8项国家级技术平台支持。三是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气象规划实施。我市承担《广东省人民政府 中国气象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部分)气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35年)》的“一中心、一平台、一示范”三项牵头任务,其中,国省市共同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科技成果获得曾庆存院士为主任的咨询委员会一致高度评价;气象众创开放共享平台依托智慧气象服务中台和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服务50余个政府部门;气象灾害风险防控能力示范建设在气象防灾四级联动机制、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气象灾害致灾性评估等方面有成效。

  (四)深化开放和合作,聚集气象科技创新动能。一是“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试点”获世界气象组织批准立项。运用世界气象组织关于城市气象服务有关政策和准则,为大城市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法和机制,引领区域气象国际治理。二是气象科技创新实力增强。主持或参与科技部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1项科研项目,在台风风雨精细化预报技术、靶向发布技术、精密立体观测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气象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三是科技人才初现集聚效应。新增7名国省市高层次人才、2个省级气象创新团队,形成与广东省气象台、南科大、哈工大共建的智能网格预报、人工智能精准预报和气候风险等研究团队。

  (五)发挥党建引领,增强队伍执行力战斗力。一是把准气象工作的政治方向。突出气象部门的政治属性,制定了《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的实施方案》,建立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和年度报告机制,聚焦“气象工作要求”“防灾减灾”“党史学习教育”“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纳入政治要件台账共24项,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二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同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同守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结合起来,深入开展9项专题调研,形成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等6份调研报告并转化运用。健全以“小切口”推动“服务大改进”的民生实事办理机制,推动6项气象民生项目100%完成见效。

  二、存在问题

  对标国家赋予深圳的新定位、新使命,气象服务仍有差距,一是亟待加快推进解决城市极端天气特别是致灾大风和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警预报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助力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任务艰巨。二是对标“双区”建设要求,精细化智慧气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气象服务供给体制机制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