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大运气象保障论坛
深圳的冬日,阳光明媚,深圳市气象塔多功能厅里高朋满座——“大运气象论坛”12月12日正式开讲。论坛邀请了包括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北京市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主任丁德平,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广东省气象台副台长曾沁,深圳市大运执行局赛事部副部长朱艳等在内的众多重量级嘉宾,他们以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的成功开展和广州亚运气象服务的演练为实例,倾情为深圳2011年世界大运会气象服务出谋献策。
论坛放飞深圳气象人祝福
论坛一早就吸引了众多前来的专业听众。在热情澎湃的气氛中,市气象局王延青局长率先走上演讲台致开幕辞。她表示:今天是个好日子,借着昨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国气象事业这个东大喜日子之后召开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气象保障工作论坛,目的就是想借此机会请各位在座的专家、学者、大运执行局的领导和我们的同行,为我们前期的工作以及我们制定的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气象保障工作方案献计献策,问诊把脉。深圳是气象灾害多发的城市,特别是在夏季,台风、暴雨经常会影响到我们的生产生活。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这么一个季节里召开,我们面对的气象保障服务压力非常巨大。我们希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及大运执行局和大组委的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希望在座专家给我们在2011年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给出更多、更好的意见,让我们的服务做得更圆满、更好!
以办奥运会规格 办大运气象服务
论坛正式开始,深圳市气象局攻关组组长兰红平对大运会气象服务系统开发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大运会的成功举办直接关系到深圳的城市形象。他在汇报中强调,市气象局秉承“新大运、新深圳、新气象”理念,不论从系统开发引进先进程度、服务的精细化人性化、筹备的全面细致方面,都体现出“以奥运规格,办大运气象服务”的高起点、高定位的服务标准。在气象科技筹备方面,坚持引进和自主研究相结合,追求精益求精的原则,既考虑能够满足现时大运的服务需要,又满足长远有利于提升我市气象服务能力的需求,走出了一条“引进-集成-吸收”的发展道路。他介绍了引进的多个世界上最先进且的临近预报系统进行集成开发以及与多个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利用世界上最顶尖的科技资源,提高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恶劣天气的预报水平,为大运气象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接下来,大运执行局竞赛部副部长朱艳提出了对气象服务的所需要求,内容恰如一份特制的订单。深圳大运会必选的项目,就是国际大体联的项目13个,与气象密切联合的是10项,户外项目对气象的要求更高。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官员在回答什么是悉尼奥运会的成功因素时,他连说:天气、天气、天气!在比赛之前对户外项目提供天气预报,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在赛时需要为所有举办比赛的项目,重点是户外项目,根据项目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气象服务等等,可以说天气预报越精准、细致,对运动会组织者的准备越好,对保障比赛及城市运行体系的正常运转是非常重要的。
之后,深圳市局张蕾处长对大运会开(闭)幕式和主要户外赛事影响指标及在服务中的应用,深圳市气象局预报服务产品总体设计状况做了非常详细的报告,具体体现在:一是在“细”上下功夫,按照分时段、分区域、分人群、分行业、分灾种的要求提供精细化预警预报服务。在大运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先是对大运气象保障服务探测的需求进行细化分析,将气象探测保障服务的场馆(地)划分为八大敏感服务区,圈定重点建设区域,再对比现有建设布局,对下一步待建系统进行全面梳理,分门别类形成建设明细表。同时,按照气象服务对象的不同,将气象服务细分为为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为赛事运行和参赛人员、为政府决策和城市正常运行、为旅游者和观众提供定时、定点、定量的预警预报和提示气象信息,体现了服务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原则。同时,专门开发面向政府、市民和特殊用户等不同用户不同需求的大运气象服务网。二是在“全”上下功夫。除了做好组织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等主要事项外,同时做好气象与体育关系研究,开展气象业务培训,加强与香港、珠海、省内周边市、市内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共享,筹备大运气象服务备份系统和大运气象服务论坛,招募大运气象服务志愿者等相关工作的全面推进。
演讲嘉宾观点集萃
郭虎(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 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团队队长郭虎)
从深圳的情况来看,要比北京奥运会,甚至比以前举办过奥运会的雅典、悉尼、亚特兰大天气更为复杂。8月,北京是三天一次降雨,深圳不到两次就有一场雨,在北京,雷暴是平均四天一次,深圳两天一次,而且温度要高、湿度要大、台风又多。所以深圳大运会期间的天气比北京奥运会的天气更复杂,这种复杂天气给大运会的服务保障带来了挑战。
深圳可借鉴北京奥运会的经验,大运会气象服务一是要发挥现代化的监测效率,特别是自动站、闪电定位仪、雷达、卫星云图等等监测到天气有哪些变化,及时发布,做好预警;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广东省气象局、香港天文台、中央气象台以及国家气象中心联合,建设好大运会气象服务平台;三是预警信息要及时传输,包括赛事部门、城市运行部门,另外在大运会期间可能有很多游客,包括市民也会参观游览,要把这些预警信息及时传输到有关部门、市民和游客手中;四是复杂天气比较多的时候,加强和有关部门的联动,包括针对复杂天气的应急方案措施的实施;五是明年8月份,做好前期赛事的预演工作,磨合各方面的程序。
丁德平:(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台长、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一直担任专业台台长,并牵头组织奥运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工作)
奥运会气象服务团队创造了令人自豪的纪录,最深刻的体会是:1、市委市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重视和支持;2、以需求为牵引,加强能力建设、把科学和技术有机结合,是做好服务的基础和支撑;3、团队建设是做好奥运气象服务工作的根本;4创新工作机制是做好奥运气象服务工作的保障。气象服务是现代体育所必须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运动员通过接受我们给出的细致服务,来感受我们的国家、宣扬我们的城市。
林良勋:(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目前广东省唯一的一位,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工。是广东全省预报员的偶像,在天气有什么疑难杂症时,有林首席在上面把关,预报员的心里就踏实了)
深圳海上预报一直比较薄弱,如何提高海上预报的准确度呢?在大运会举办之前,深圳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局都会在沿海一带部署自动气象站,同时力争在石油开发平台上面建立气象站。明年广州举办的亚运会,在海上的赛事安排主要在汕尾,目前已经在汕尾部署了海上浮标观测平台,在浮标里面部署了必要的气象探测仪器,然后定时向广州总部传输,为亚运会海上赛事提供气象服务的保障。凡是全省的气象信息以及全国的气象信息都会为深圳大学生运动会提供保障,资源和信息全部都是共享的。
对大型的天气系统实行人工影响,难度非常大。而且在夏季往往影响到深圳的天气系统都是来源于海上,要在海上人工影响天气,布点和设施的进场都非常困难。深圳气象局也进行了人工消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初步形成,还需要专家论证。到时候是否有气象条件可以进行人工增雨,还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技术投入。另一方面,气象方面的重点工作首先提供一个准确、及时的天气信息给组委会,然后组委会据此做出决策,是否按时、延时甚至延期举行开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