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给深圳一个机会,深圳将还世界一个奇迹!” 2011年7月12日,深圳市民中心广场,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倒计时子钟,“距2011年8月12日深圳大运会开幕倒计时30天”。大运向深圳走来,世界聆听中国,世人翘首深圳。青春的深圳、创意的深圳、激情的深圳将与世界相拥。“办大运,办城市,办气象”,在那个缤纷的舞台上,气象将用全部的热情演绎“不一样”的精彩。
期许一个美丽的天空
2009年7月13日,时任深圳市市长王荣在贝尔格莱德大运会闭幕式上,接过大运会会旗,并向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发出诚挚的邀请。从那一刻起,从有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精彩的气象服务起,深圳气象人就一直在思忖:将以怎样的视角面对大运,将以怎样的服务保障大运会的精彩?
“毕竟大运会是国际体育赛事,是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后的又一盛会,公众、社会和大组委对气象服务的期望也随之提高,气象服务的挑战和压力非常大。”深圳市气象局局长、大运会气象服务中心领导小组指挥长王延青不无忧虑也满怀信心。“虽然深圳市气象局存在体制的特殊性,但是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气象局对深圳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的支持。”
大运会气象保障从筹备阶段就写入了中国气象局的年度重点工作。中国气象局领导多次到深圳检查指导大运会气象服务筹备工作。去年8月,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到深圳检查指导大运气象服务时,要求气象部门在系统建设、精细化预报和针对性服务等方面形成深圳自己的特色,发扬深圳人“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做好大运会气象服务保障。今年1月和6月,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矫梅燕,先后两次在深圳主持召开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大运气象保障筹备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大运会举办期间,正是深圳的盛夏季节,台风、暴雨、雷暴、高温等高影响天气多发,给大运保障带来很大挑战。“我们将传承奥运气象服务精神,以及亚运会、全运会的气象服务理念,吸纳先进的科技成果,集合众多先进的经验,在中国气象局的领导和专家指导下,在广东省亚运团队的支持下,使大运气象保障成为重大气象服务的典范,续写气象服务新的辉煌。”王延青表示。从大运会举办时间的确定、场馆布设、赛事安排、风险方案制定,无不渗透着气象细致入微的服务。而伴着 “大运时间”的接近,气象人将以“奥运标准,一流服务”的标准,期许大运会一个美丽的天空。
期待一个“不一样”的精彩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国际上素有“小奥运会”之称。自1959年首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意大利都灵举办至今,大运会举办权只在2001年光顾过中国北京,本届大运会举办权给了只有30年市龄的青春之城深圳。当大运会和深圳牵手,年轻的深圳更加激情澎湃。和这座城市拥有同样激情的是气象这个群体。正如王延青所言:“世界给了深圳一个舞台,大运给了气象一个舞台。”
“大运会气象保障筹备在经历了探测系统和技术平台建设、服务机制衔接和产品完善后,现已进入保障准运行阶段和赛时保障阶段。”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兰红平介绍。围绕大运保障,建立了立体、高效、多要素、自动化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实现了综合探测的时间分辨率从每小时观测一次,提升到一分钟观测一次;空间分辨率从8.5公里的网格加密到小于2.5公里。在距离深圳250公里的海上建立了三个自动气象站,有了监视台风的海上“眼睛”。同时借助与港澳相连相通的区位优势,建立了共享港澳气象信息的通道,通过泛华南区域15部雷达和近7000个自动气象站,将200公里的监测范围拓展到泛华南区域的1000多公里,并可及时获取周边地区的加密气象信息。
本届大运会为大运会举办以来的最大规模,共设置有24个比赛大项,306小项,安排在65个场馆进行,其中室外赛事10项,分布在8大赛区。为了做好大运会开闭幕式以及赛事和城市运行气象保障,在引进奥运会、亚运会气象服务系统以及香港天文台临近预报系统等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了精细到街道、行政辖区和比赛场馆的气象灾害分区分馆预警平台,借此平台三分钟便可完成全部预警产品的发布,并做到了大运天气预报精确到 “馆”。
目前,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中心已经组建,成立了10个部、6个外场气象服务小组,由39位亚运气象服务专家和110名深圳气象人组成的服务团队已披挂“上阵”。建立了中央气象台——广东省气象台——深圳市气象台——帆船帆板现场气象台的多层级会商系统。为了大运会的“更精彩、更成功、更具影响力”,气象人将激情燃到了“沸点”,以期一个“不一样”的精彩。
期盼后大运城市之“大运”
申办大运会成功后不久,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就告诉深圳:不是城市为运动会服务、而是运动会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服务。深圳记住了这位中国体育界元老的提醒,并明确提出:深圳既要“办赛事”、更要“办城市”。借力“大运”,深圳全长150多公里的5条地铁线于6月底已全面运行……
“大运会给了深圳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的契机,也给了深圳气象事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绝好机会。”深圳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说:“‘办大运,办城市’,我们气象还要加上一个‘办气象’”。沿着这个思路,深圳气象事业发展真正实现了“深圳速度”与“深圳质量”,同时凝结了一批“深圳制造”的成果。
首创的气象信息小区广播系统,只需要 1分钟,即可免费将气象预报预警发给手机用户。而与多个大运保障平台对接的精细化服务产品,让深圳这座开放的城市和更多的市民受益。正如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毛夏所言:“所有围绕大运会展开的气象探测、预报服务能力建设,在大运会后都将逐步转化成为全体市民服务的重要方面。这正是我们寄予后大运时期的希望。”
距离大运会开幕还有30天。每一天,气象人都在追逐那片变幻的天空,追逐那片舞动的云朵,用他们的“不一样”演绎“不一样”的精彩。
(毛翠辉 唐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