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区预警预报技术,比美国早3个月的时间开发应用,比日本东京早两年多时间开发应用……”牵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气象保障科技攻关工作的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兰红平,引以为豪地说。在近三年的大运气象保障筹备中,深圳市气象局面向精细化预报业务,集成、研发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和广泛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将在大运会气象保障中一显身手,并长久地服务于深圳经济发展建设和人民福祉安康。
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
“名称:莫拉菲,北纬:23.8度,东经:109.6度,中心气压:996百帕,中心风速:14米/秒,强度:热带低压,与深圳的距离:480公里。”这是通过深圳市气象局台风综合业务平台调阅的莫拉菲台风路径及预报分析图。通过这一平台,预报人员可随时调阅各种资料,集成各种技术,对台风的路径和强度作出准确的判定和预测。
大运会的举办正值深圳的主汛期,台风、暴雨、雷电、高温和灰霾等高影响天气都可能对大运会的开闭幕式和各项赛事造成影响。为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影响,使本届大运会“更成功、更精彩、更有影响力”,气象以科技为先,从这里开始了“不一样”的精彩。在“引进—吸收—集成—创新”的思路下,建立了业务标准化、预报客观化、预估定量化、服务精细化的深圳市新一代台风综合业务平台,实现了中央气象台、广东省气象台和日本、美国等台风路径预报的实时显示;采用台风中心客观定位技术开发了数值产品自动定位台风中心,形成了路径和强度的客观预报。
三年磨一剑。目前,以数据集成、临近预报决策支撑、数值预报应用、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台风综合业务、霾及空气质量综合业务、精细化公共服务七大技术平台为支撑的大运气象业务系统,已在大运会气象保障准运行中接受检验。
延长着的“业务链”
在深圳市气象局集成开发的“七大技术平台”中,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平台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该平台在全国首创以街道行政辖区为单元的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平台,打破了以县市级行政区域为预警发布单元的传统模式,高效地将小区广播系统、短信平台、网站、传真系统和电台等发布渠道集成于统一的平台,3分钟内完成所有预警产品的制作和分发,大大提高了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能力和水平,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精细到街道行政辖区,精细到大运会场馆。
而自主开发的雷暴自动识别和追踪系统,利用边界相关技术实现了对雷暴云团系统100%的自动识别、自动跟踪和搜索雷暴的强中心。采用交叉相关技术和卡尔曼滤波订正技术实现了定量降水估测和定量降水预报,这一技术被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系统项目采用。与系统建设相呼应的是大城市精细预报业务的推进与延展。上下班重点时段的分区预报、重点交通干线的分区预报,针对重点地段开展的“点对点”精细化气象服务,加强了单点的定量预报能力,实现了预报能力和发布技术的高度融合,这些,均为深圳市实施大城市精细化预报试点做了有力铺垫。
7月22日,在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的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工作阶段性总结交流视频会上,深圳市气象局作了重点发言。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在点评中对深圳市气象局在城市精细化预报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她说,深圳市气象局服务大运、服务城市发展,思路清晰、作法扎实、具有开拓性,体现了特区精神。
嵌入“工程化”思路踢好“临门一脚”
“大运会业务系统建设是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气象保障成功技术的浓缩和提炼、升华。在系统开发建设中,我们引进和本地化了包括‘雨燕’在内的多个国内外最先进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集成开发,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的预报服务能力。”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兰红平说。
在兰红平的办公室,通过临近预报平台他为我们调出了7月15日16时的降水天气图,天气图上十分真实、清晰地显示着降水的推移方向和推移速度。兰红平介绍说,利用系统所提供的临近预报定量降水估测外推预报定量降水的技术,预报员可根据降水推移速度外推出降水的量级,结合经验作出定量的降水预报,并决定是否发布和解除预警。
“这种表达方式是独一无二的”,兰红平说。预报产品制作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在气象产品的“生产车间”里,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少,特别是最后的包装更不能少。要将“工程性”问题和科学性问题完美地结合起来,踢好“临门一脚”。目前深圳市气象局开发建设的“七大业务平台”已具备了这样的功能。比如,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平台将短时临近预报技术转化为预警提示,集成短临预报技术、预警产品制作和预警发布平台,实现预警自动分区提示、产品一次制作、多渠道同步分发,使预警信号发布覆盖率达100%,显著提高了预警信号发布的效率。
(毛翠辉 曹春燕 唐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