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局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和全国、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围绕全市“十二五”规划、创造“深圳质量”及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等系列重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为推手,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11年度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创造气象公共服务“深圳质量”取得新成效
(一)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成效突出。今年我市共遭遇4次暴雨、2个热带气旋、多次强雷暴及偏重旱情的影响,我局加强监测预警,共发布各类预警信号144次,向市委市政府等部门报送(重大)气象信息快报93期,启动内部应急响应8次,气象信息服务公众达8.4亿人次,日均发布气象短信418万条,年内气象灾害零死亡,经济损失为历年最低之一。高质量完成大运会、春运春节、文博会、高交会、轨道交通等近30项重大专题气象保障服务,全年组织飞机增雨作业21架次,全市及东江流域四市水库增加蓄水达3.5亿立方米。深港气象合作实现从共享监测资料到共同研发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深度合作。收到政府部门感谢信17封,市民赠送牌匾、锦旗8次,气象服务满意率保持在91%以上。
(二)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精细到位。大运气象服务中心认真组织落实大运会总指挥部的工作部署,为保障大运会火炬接力传递、开闭幕式、赛事举办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提供了全方位、精细化的气象服务。据不完全统计,8月1-23日累计发布各类场馆天气预警149次,提供大运气象服务信息68万条,服务3000多万人次。各场馆依据天气预报调整户外赛事和活动4场次,实现大运期间气象安全生产责任“零”事故。大运期间公众对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的满意率为93%。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发来贺信:“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团队圆满完成保障任务,在世界大运会历史上写下气象服务精彩的一页。”一是首次开展有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香港天文台、市气象台及服务现场参加的“四级五方”大运天气视频会商。提前10天准确预报开闭幕式场馆当天天气。给开闭幕式现场指挥部门吃了定心丸。准确把握大运会赛事期间天气特点,为各项赛事的组织调度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风云二号(FY2C)气象卫星首次定点深圳,泛华南七省及香港气象部门17部天气雷达、8000多个自动站密切监视开闭幕式活动和比赛现场天气动态,提供范围达1500公里的探测信息同步服务,为大运开闭幕式和赛事运行提供高密度、全方位的气象监测保障。三是首创为大运会11项户外赛事制定专门的气象敏感指标,实现对气象敏感赛事的个性化服务;创新了“精细化场馆预报+分区预警+户外赛事气象影响指标的重点提示信息”的“三合一”保障服务模式,贴心服务得到各场馆主任、技术官员及运动员的称赞:“有你们这样的服务,我们就放心了!”四是《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气象影响风险评估报告》被国际大体联乔治•基里安主席称为“20多届大运会最好的气象评估报告”,为确定大运会举办时间提供参考。《大运会期间气象风险的评估报告》为开幕式更换地址提供依据。《大学生运动会海上基地选址气象条件分析报告》为大运会海上项目选址提供参考;详细评估开闭幕式开展人工消(减)雨作业的各种风险和困难,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大运会赛时总指挥部做出“不再开展人工消减雨作业”的决策提供支撑,节省了1800多万元的财政经费。由我局参与编制的《应对恶劣天气应急预案》被应急办领导评价为开闭幕式应对恶劣天气量身定制最实用的预案。
尤其是,以大运气象保障服务为契机,建立起来的大型活动气象服务组织运行模式,建立了我市在探测信息、天气视频会商、区域天气联防、服务团队培养等方面共享全国气象部门各类资源的技术通道,这一组织运行模式得到中国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局的广泛认可,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批示:“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保障的组织、技术及其经验,为城市精细化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服务等提供了有益、成功的探索,值得总结和借鉴”。中国气象局专门安排第八届全国气象台长会议在深圳举行,并组织全国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气象部门来深学习。
(三)现代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一是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探测手段更加完备,观测自动化水平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多要素气象环境监测站、微波辐射计、激光雨滴谱、龙岗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大气电场仪等观测设备投入业务试运行,提升了重点区域密集观测能力及边界层垂直探测能力。霾(雾害)自动监测网正式投入运行,提升了我市对灰霾天气的全天候自动监测预报能力。高性能计算机提前进入业务试运行,为适时有效获取、分析和存储的泛华南气象探测信息奠定了基础,灾害性天气监测范围由250平方公里扩展到1500平方公里,在大运会开闭幕式等重大活动保障服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是气象预警预报服务能力上新台阶。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精细到4平方公里,并由深圳市扩大至泛华南区域,预警信息传输时效进一步缩短至10分钟以内,短时临近预报时效延长至3小时,实现了重点时段提前2小时逐10分钟发布实况和预报信息提示,对深圳市近30条主要交通干线进行降水、温度、风速、能见度四个要素的精细预报服务分辨率甚至达到1km。建成的以首席预报员为核心,集预报会商、重大气象信息发布、预报质量跟踪、重大气象服务总结于一体的精细化预报大平台业务,业务和服务工作流程更加优化,预报精准率和服务效果逐步提高,汛期各项预报质量名列全省前茅。实现了气象预警预报服务的系统化、集约化、高效化。研发的数据集成平台、临近预报决策平台、以街道为最小单位的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平台、多尺度数值预报应用平台、新一代台风综合业务平台、霾与空气质量综合服务平台、一体化精细公共服务平台等七大精细化预报服务平台,在大运气象保障服务和汛期服务过程中发挥了核心技术支撑作用。
三是人员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有新提升。大运期间通过“传帮带”及压担子的方式,各岗位的年轻人员得到全面锻炼,一批优秀监测、预报和服务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业务骨干,形成了大型气象保障服务核心团队。全年组织150人次参加各类培训和讲座,中级职称以上比例达到44%,人员素质明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向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申报9个科技项目,获立项3个,其中,厅局级1个,市级2个。向国家版权局申报知识产权登记2项;年内发表科技论文18篇,其中SCIE 1篇,国内核心期刊3篇。
(四)公共气象服务手段不断拓宽。全年新增10多项气象服务手段,尤其是首次在重大体育赛事中使用微博和3G智能手机客户端提供气象服务受热捧。深圳市气象局官方微博粉丝达80万,3G手机客户端8月使用次数突破9万。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开播,精细化气象影视服务得到认可。举办“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研修培训班”,全年开展“自主创新大讲堂-气象安全进校园”等近80场基层防灾气象知识培训受惠5万余人,发放宣传资料9万份。天文科普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年共组织275批次、6350人次参加天文科普活动,逾53000人参观了天文摄影展,发布各类天象预报115篇,西涌天文台拥有微博粉丝7000余人。
(五)气象“十二五”规划实施顺利开局。如期完成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报送工作,做好与市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的衔接,气象工作列入《深圳市国民经济发展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创造深圳质量的行动计划》等七大规划和行动计划中。结合国家“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明确了深圳气象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工作措施,落实了《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公共气象服务工程》一期项目“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深圳分中心”的重点建设内容,正加紧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着手编制《应对气候变化公共气象服务工程》项目其它建设计划,为明年全面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有新亮点
(一)气象灾害防御实现“点对点”精细服务,实现全市范围预报和重点区域预报服务相结合。根据市三防办关于加强基层防灾要求,在深圳布吉的细靓片区等重点地段开展“点对点”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提前1至3小时预估全市各易涝点的强降雨和积涝区域。与规划国土委共同开发的分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开始投入试用,实现以街道办为最小单元的地质灾害精细化分区预警,在大运会和汛期防灾服务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各部门的肯定。
(二)气候服务工作实现新突破。落实市里关于加强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工作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实现气候服务工作新突破。一是拓宽了气候决策服务渠道。通过市委政研室《决策参考》、《气象信息专报》等渠道直接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气候研究成果,在决策参考刊登的《应重视气候变化对深圳发展的影响》、《深圳市太阳能、风能资源评估报告》受到市领导和社科界学者的肯定。二是履行“生态城市”创建工作职责,发布《城市热岛监测公报》,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数据支持。三是搭建了气候研究成果推介平台,向市领导、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社科院等几十家部门报送《深圳气候变化研究工作简报》4期得到肯定。向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定期报送《霾监测评估报告》,为改善我市空气质量提供建议。四是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市气候中心)通过中国气象局评审,获得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资格,成为全国获得该项资格的首批4个计划单列市气象部门之一。
(三)专项气象保障服务有新举措。一是保障交通调度,提供省内6条国道、4条高速公路1-3天气象条件预报、交通气象预警和各主要交通干线雨量实况信息;二是与市人居委联合做好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三是保障全市电力调度,提供高温、雷暴等预警及实况监测风险提示服务。四是服务全市400多个工程项目和4条轨道交通运营,提供大风、暴雨、高温实况自动预警和短时临近预报及十天短中期预报。五是为公众提供市内6个主要景点的4要素气象信息服务;六是推出上下班出行等重点时段的风速、能见度、湿度、降雨量等分区精细化预报信息,通过电台等多种形式服务市民出行。七是加大气象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对学校、加油站、油库、化学品仓库、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检测覆盖率达99%。完成全市地铁1-5号线、42个场馆和57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的防雷隐患排查2129多宗。
(四)防雷安全管理实现跨部门联合审批。认真贯彻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精神,与市行政服务大厅、市住房和建设局联合,实现防雷竣工验收作为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审核的前置环节和条件之一协同审批,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率,实现了部门间行政审批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共管。
三、机关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项制度,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在年度市委组织部对市管单位领导集体2011年实施《议事规则》情况的全面检查中达标。二是加强科学化管理。重点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修订完善网站管理、新闻宣传、业务运行及项目管理等10多项制度。强化内部绩效考核管理,完成2011政府绩效管理考核各项任务。认真落实公务员分类管理试点和事业单位定岗定责工作。三是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依法简化审批事项2项,修订行政审批事项实施办法,积极配合大厅管理办做好深圳市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开发和在线测试工作,全年办结各类审批业务818宗,审批窗口绩效考核保持在前列。全年刊登气象宣传信息219篇,其中,市委信息快报刊登17篇,《中国气象报》和中国气象局网站采用93篇。四是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坚持一岗双责制,一把手与内设部门及直属单位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严格按照52项不准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按照规定“晒账本”,全面接受人大代表对年度预决算的审查。在局机关和下属单位的“小金库”自查自纠中没有发现违规现象。五是认真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和纪律教育月系列活动,组织公务员志愿出行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单位创建。厉行节约,行政运行费与往年相比缩减2%以上。六是落实广东省对口帮扶雷州市附城镇南亩村工作。完成水利沟渠改造、公厕改建等8个帮扶项目,完成40%贫困户实现脱贫的任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预警预报精细化服务能力及霾和环境的监测预报能力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统筹社会管理、业务发展、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能力还有欠缺,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人员梯队结构不尽合理,综合型领军人才匮乏,人员培养和促进机制有待完善。四是气象自主科技创新与气象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深圳市气象局2011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2-02-21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