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深圳市气象局(台)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60700-03-2013-004709 分类:
发布机构: 成文日期: 2013-02-22
名称: 深圳市气象局2012年工作总结
文号: 发布日期: 2013-02-22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深圳市气象局2012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3-02-22  浏览次数:-
  2012年,我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扣全市中心工作,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努力提升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与质量,使之有效服务于城市发展、民生福利,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增强服务能力,为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今年我市天气气候呈现异常寒冷、潮湿、台风影响偏早偏重以及“龙舟水”集中等特征,出现5年来最强台风、龙舟水和长达17天的连续阴雨天气,是2008年以来气象灾害风险最大最多的一年。面对严峻形势,我局着力增强服务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共发布各类预警信号234次,比去年偏多74次,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重大)气象信息快报88期,提供决策气象数据10多万组。成功应对“韦森特”等5个台风、19次暴雨以及其他重大天气过程,未发生因气象灾害导致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圆满完成春运春节、市运会、文博会、高交会等30多项专题气象保障服务,“5.11”机场储油罐泄漏事故处置保障工作贡献突出受到市政府通报表扬。全年集体或个人受到各类表彰80余次,1人荣获“深圳市劳动模范”称号,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大运会先进集体”。   (一)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一是健全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响应机制。认真落实省、市领导批示精神,学习借鉴香港经验,参与编制《深圳市台风暴雨防御指引》,全面细化部门联动机制尤其是公众防御指引,有效整合了各方面力量,强化了公众防灾主体的响应能力。与市教育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学校直接依据预警信号自行停课,不另发通知,减少环节切实发挥气象预警“发令枪”作用。二是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体系。与市应急部门拟定并报市政府出台《深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暂行办法》,依托气象预警通报信息发布平台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在“2012年深圳地铁综合演练”中得到检验并受到市领导肯定。三是构建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与传播的“绿色通道”。协调广电部门保障高级别预警信息在重点时段的加密播出,与市应急部门推动主要交通场站和街区大型LED显示屏刊播预警信息,完成“12121”向应急气象电话的转换。会同市经贸信息部门协调各电讯营运商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四是强化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指导和服务。开展市法治惠民实事工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三个一’服务”,完成全市57个街道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防御明白卡》编制和防灾培训(5000人次)。建立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气象防灾责任人和气象信息员的职责以及工作机制,实现预警信息快速直达基层并有效应用和防灾互动。   (二)精细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更加深入。一是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新建成细丫岛海洋气象观测基地、对流层风廓线仪等30多个探测设施,自动气象站增至161个,空间分辨率达3.5公里,综合探测能力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尤其是结合新区的建设需求,在光明、坪山、龙华、大鹏新区和前海合作区的气象灾害隐患、人口密集区域新增7个气象监测站点并优化整体布局,使之有效服务于新区的科学平安发展。二是拓展精细化预警预报服务面。全面延伸应用大运精细化气象服务成果,改进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发布,推出分区(10个)24小时天气预报和12小时逐时气温、降雨预报,有效满足了特定行业、特定人群的特殊需求获好评。许勤市长批示“精细化服务是提升质量和水平的有效路径,请加大力度推进”。联合市国土部门首创推出地质灾害分区预警,联合市三防部门将易涝区的“点对点”服务扩大至5个,并新增半小时水浸预报产品,为地质灾害和城市积涝防御应对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科学决策依据。综合预报质量再次居全省首位,暴雨过程预报质量更是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三是气象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自主研发的“基于边界识别追踪技术的雷暴云团的临近预报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气象保障指标研究”获得广东省气象局科技成果应用一等奖。按照中国气象局推介“大城市精细化预警预报服务深圳模式”的要求,我市相关技术成果移植国内多个省市使用,其中落户沈阳、南京支援全运会气象保障服务和青奥运、亚青会气象保障服务。在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和WMO亚太台风委员会的第七次综合研讨会上作大会主题发言“精细化预报在深圳大都市的试验”,受到高层官员的好评。   (三)气候服务工作更加贴近需求。一是提高常规气候服务的针对性。将气候预测的重点放在月尺度重要天气过程的预测,为发改、水务和国土部门提供气候数据开展经济形势和暴雨污染等分析。二是为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支撑。逐月公布灰霾监测数据和发布季度、年度分析报告以及城市热岛监测数据,为开展环境形势分析和治理及节能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也有效引导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绿色出行”。物理环境评估研究成果被纳入《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细网格气候信息平台新增风环境底图、分区暴雨强度公式等产品并与市科技图书馆合作推广应用,全面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组织飞机增雨作业13架次,为东江流域和全市增加雨水3亿立方米以上。   二、大力实施惠民气象,树立政府公共服务的良好公众形象   对照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为民办实事、群众满不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落实年度公共服务白皮书和民生实事,着力改善服务质量,在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组织的“政府公共服务公众评价”和深圳新闻网组织的“韦森特”政府部门工作满意度调查中,深圳气象服务满意度均名列第一。   (一)丰富气象服务的种类和内容。与市疾控中心联合开展健康气象服务,提供霉变、穿衣、感冒、旅游等四个指数等级预报,指导市民依据天气条件变化趋利避害,合理安排健康生活。建立海洋气象服务平台,为深圳近海分海区、定点航道以及沿岸旅游景点的近10万名游客、海上作业人员提供精细化海洋气象预报。建立电网气象监测预警体系,为电力运行提供安全预警、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策略。拓展旅游气象服务产品,提供景点实况监测、未来12小时逐时定量预报、景点致灾因子和高影响天气信息。深化交通气象服务,为40多个交通场站和公众提供2000多个目的地城市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以及泛华南主要交通干道72小时天气预报。研发轨道交通运营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为全市地铁轨道交通提供定点互动预警提示服务。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在西涌天文台挂牌“深圳工作站”,组织策划7项大型天文观测科普活动,受到我市及国内10余万人次天文爱好者的热捧,“5.21”日环食活动被列为第八届文博会专项活动。每月举办一次气象台和天文台“开放日”活动,并提供便利的网上预约渠道,反响热烈,为350批次2万多名市民提供了天文气象科普服务。   (二)提高气象服务的便利性。新推特区报官方网站、“无线移动城市”、电台直播间和《气象万千》节目等10多个服务手段。升级改造“我的都市天气”3G手机客户端深受用户喜爱,点击次数达4173万次,稳居天气类热门软件推荐前五。“@深圳天气”入驻“深圳微博发布厅”,在重大天气过程更新频率高达20分钟/次,并以网络化服务语言与网民互动深受好评,也得到市委书记王荣的赞扬,再次名列全国“十大气象机构微博”第2名。   (三)将服务寓于社会管理。深化与建设部门合作,实现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防雷审批、检测、风险评估全覆盖。加强危化及易燃易爆、人口密集等重点场所防雷安全检测和隐患排查工作,覆盖率达100%,有力保障了城市公共安全。与发改、规划、环保等部门建立审批协同办理关系,并建立绿色通道提效提速,全年防雷审批1010宗,提前办结率100%,绩效居全市前列。指导市防雷中心依据省物价文件规定和市物价主管部门意见,在成本核算基础上重新核定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收费原则,减轻企业负担,解决与保经济增长要求不适应问题,广受社会好评。完善防雷产品测试实验室建设,积极为中兴、华为等通讯及微电子产品、避雷器产品、LED产品企业提供防电磁脉冲性能测试等服务200多次。以座谈会、走访等形式,了解防雷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行政服务上的困难并及时跟进解决。   三、认真落实市政府的部署,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扎实推进   按照省政府的全省气象工作会议要求,围绕省府办《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体系(2012-2015)》和我市气象“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组织开展9个方面破解制约气象事业发展难题的调研,积极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我市相关部门对接,形成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贯彻落实意见和具体工作措施。以此推动市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就落实全省气象工作会议精神有关问题尤其是省政府要求我市落实的工作任务进行研究,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府办〔2012〕51号),对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责任部门和进度安排等进行明确。同时全力抓好市政府工作部署的落实,一是全面分析现状与现代化考核指标体系的差距、薄弱环节和解决的针对性措施。二是按照轻重缓急原则,着力先推动解决市民最关心的气象服务问题,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精细化预警预报服务深化等。三是按照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加快“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深圳分中心”项目建设,并深化科技合作机制,以项目带动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使科技成果全面服务民生。   四、加强内部科学化管理,提升行政执行力   以创建“五好”班子为契机,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机关党建工作,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委”和“优秀党建工作示范点”。完善政府采购评定分离、三公经费、公车限行等各项规定,被市财政委评为年度预决算先进单位。政府绩效考核每季度保持优秀,其中公众满意度名列全市各部门第三。加强气象文化建设,以深圳气象事业发展60周年活动为契机,发出倡议书号召干部职工弘扬气象人精神,再次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对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编制并公布风险防控职权等级及工作流程,落实“一评议两报告”制度,全年没有违纪违法案件发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未出现任何责任事故。圆满完成省的“双到扶贫”及中国气象局布置的对口支援新疆喀什、青海玉树等年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