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紧扣“三化一平台”和“深圳质量”的工作部署,重点在抓改革、提质量、建标准、强服务、惠民生上下功夫,取得了显著成效,气象现代化考核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一)坚持深圳质量,气象服务有力保障城市安全
1.气象服务迈入标准化阶段。坚持“标准决定质量、质量成就未来”理念,大力推进气象服务标准化建设,服务能力和质量明显提升。一是编制了行业领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完成《深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规范》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数据交换规范》,实现对多部门协作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快速和全媒体发布,保证深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高效、有序、规范运作。二是建成了行业首套现代气象服务标准体系。国家级气象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实现气象服务由技术标准向服务标准转变。出台《旅游气象指数等级》等标准,通过数据融合和服务终端,气象服务全面延伸至交通运输、环境治理、生态旅游、供电物流、建筑施工等城市生命线,形成地铁、电力、港口、旅游等气象服务品牌,年服务量达8亿人次,气象满意度大幅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三是编制了《深圳市气象公共服务指引》,公布7类72项气象服务内容、10类28种服务渠道及使用方法,并通过“深圳气象云”和637个社区家园网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
2.精细化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得到新提升。瞄准现代化业务体系,聚焦预报预警精准率,深化大预报服务平台改革,改进实时同化预报系统和雷暴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开展雷达和自动站等观测资料的同化研究,模式分辨率由4公里精细到2公里,“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和雷暴追踪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推出精细至全市57个街道0-3小时的时空分辨率为2小时的降雨和气温预报方便市民出行。优化综合气象探测布局,推出12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实时对外服务,气象灾害有效监测率达94%,气象探测数据2分钟内与市民共享。深圳质量考核指标“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综合准确率”超年度目标达88.5%。气象监测业务质量全省第一,网络运行无错率达99.97%,未发生信息安全事故。
3.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更加接地气。气象防灾减灾示范试点建设范围扩大至10个社区,实现每个区都有气象减灾示范社区。对照“双七有”标准加强试点社区气象信息显示终端建设,建立针对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信息对接响应机制,让社区拥有自己的气象台,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贴心气象服务。将试点社区气象防灾责任人信息纳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进行统一动态管理,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直通基层防灾人员。研发恶劣天气呼叫系统,以短信和自动电话呼叫强制提醒各级防灾责任人,解决了夜晚等特殊时段值守力量薄弱和基层防灾机构信息不畅问题,扫除了基层防灾盲区,得到邓海光副省长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应用。
4.气象灾害防御实现大灾无大难。今年是我市连续第3年提前入汛,呈现暴雨次数多、雨量大、强度大和灾种多的特征,圆满完成2个台风、9场暴雨和17类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向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报送气象信息快报51期,发布预警信号239次,并发布了历史上首次冰雹预警信号。开展飞机增雨作业16架次,根据省人影中心测算增水5000万立方米以上,抗旱减灾效益明显。尤其在应对自2008年“6.13”以来的罕见特大暴雨“5.11”中,在2个月内连续2次发布全市范围最高级别暴雨预警,持续时间最长达13小时的严峻形势下,我局紧密监测,及时预警准确预报,为全市防灾应急救援赢得了提前量,确保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
(二)聚焦惠民服务,公共气象服务实现广覆盖更便捷
1.气象服务产品更针对性、更贴心。依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公共气象智库议事会”、部门联席会等平台全面对接各类服务需求,建成更具针对性的气象产品服务机制。落实人大代表建议,探索专业化预警服务新模式,创新覆盖珠三角、深圳市陆地及5个海区的“阵风预警服务产品”,通过网站和手机客户端每5分钟实时更新一次阵风和30公里范围内的大风预警自动电话呼叫提示,解决东、西部港口9个企业的阵风预警服务难题,今年未发生因阵风引发的灾情。国内首推官方台风APP,实时提供最新台风路径、强度预报、预警和防御指引等信息,为市民提供指尖上台风信息服务。推出海洋气象服务网为海上搜救中心、港口码头及公众沿海户外活动提供针对性服务。通过气象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等发布当前气象灾害预警、降雨和风速及未来3小时预报等4类地铁气象服务产品服务广大市民交通出行。推出深圳市分区舒适度实况的实时显示及2个休闲公园的舒适度信息的专业服务,方便市民休闲出行。联合保险行业推出保险赔付气象服务,便于市民清晰查看理赔场地的出险赔付与气象因素情况。
2.气象信息提速扩面更高效、更多元化。会同市应急办、三防办协调电信运营商完善气象高级别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平台功能和流程,实现多部门协作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快速和全媒体发布。联合市电子政务资源中心、第三方运营服务商实现气象门户网站云加速,对外服务带宽增至200Mbps以上,在今年5.11特大暴雨中首次实现高级别预警信号下气象预警信息联网发布能力超过1000万人次。深化高级别预警电视电台气象信息滚动加密播出和电台专题直播连线机制,“@深圳天气”微博、微信粉丝超180万,连续3年居全国“十大气象机构微博”,“深圳天气”客户端下载量达300万人次。联合腾讯通过TIPS弹窗发布深圳地区暴雨红色预警信息,服务全市400万QQ用户。
3.环境气象服务更人性化、生活化。为全市环境形势分析会提供环境气象决策服务,参与“深圳城市自然通风评估办法研究”项目获“深圳市第十五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升级环境气象业务平台,实现对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灰霾和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分析,通过门户网站每小时发布1次全市环境气象监测信息。新增20个气象站点降水和气温数据用于市民查询使用,气候资料总下载量达720万条。推出10个区域的雾霾分区显示,直观提醒市民周边是否有雾霾。
4.气象科普服务更广泛、多样化。建立多部门联合科普宣传机制,深入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工地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在全市290个住宅区、3200个楼宇电梯电子显示屏按120次/天频率滚动播放气象科普影视宣传片。通过“民心桥”、“开放日”、电台连线、《深圳天气》微视频及每日天气解读栏目等方式为市民全方位解读天气现象、介绍防御技巧。联合特区报开展气象服务进社区活动,创新重大天象网络视频联合观测直播方式,完善天文台参观网上预约系统,每月增加1次开放日活动,组织策划“10.8月全食”等天文观测活动服务全市159批次2万多名市民。荣获“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三)抢抓改革机遇,气象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1.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一是在省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部署会议上介绍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和创新气象服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经验,并按省市有关要求,编制《深圳市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细则》,重点破解制约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和气象发展的防灾减灾体制、气象服务管理、业务科技管理、气象行政管理等四大问题,将改革任务、责任部门和进度安排等予以明确,形成多部门合力推进气象工作的机制。二是多举措推动优化科技、人才和服务机制“破题”。创新借智引智模式,开展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基地及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报中心深圳研究基地“春季强对流天气”试验,解决气象科技支撑薄弱难题。依托科研资源优势,组建深圳南方强天气重点实验室,打造开放式区域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广泛吸纳国内外顶尖气象专家和前沿气象科技成果,为台风、暴雨等预警预报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调动民间资源,组建由各行业专家和协会组成的“深圳市公共气象智库议事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纳入气象现代化年度计划和气象“十三五”规划思路以及日常业务服务中。推动解决气象体制机制与科技、财政政策不适应问题,在现有政策框架内会同有关部门逐步探索建立适应气象部门履职和科研需求的配套财政和科技政策。创新干部选拔培养模式,通过机关和事业单位单位“双向”挂职交流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和培养困境。实施《深圳市专业技术类气象职组公务员管理办法(试行)》,研究解决“小局小处”机构设置带来的对气象人才引进、任用与交流的影响问题,探索从事业单位选拔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选拔考核机制。
2.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抓住省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和市政府“加快与国家部委和省政府对口部门对接、抢抓改革发展先机”的契机,集中力量突破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短板,结合年度工作细化为1项市政府重点工作、3项市政府民生实事、10项公共服务白皮书任务和19项部门重点工作予以落实。气象“十二五”规划16项指标完成度达82%,珠三角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深圳分中心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开工率达60%以上。在全省2013年气象现代化指标考评中,气象基础条件、制度保障和造福社会能力3项一级指标取得突破,各项指标综合完成率达到88.7%,分数为88.3分,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许勤市长批示:“对市气象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四)加快职能转变,依法行政能力持续增强
1.法治化建设扎实推进。认真开展职权清理、权责清单编制及职能规划系列工作,转移和下放5项行政服务事项,16项职权转为社会购买服务。出台法治部门建设实施方案和学法制度,健全行政决策机制,规范行政执法和审批行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清理16项气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注重防范化解社会矛盾,今年未发生行政复议案件。
2.气象安全监管有效强化。依法解除425宗气球安全隐患,保障城市航空安全。根据省气象局等五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展防雷工程和建(构)筑物主体“三同时”联合检查等行动71次,依托“深圳市安全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跟踪督促纳入防雷专项监管的企业进行安全隐患整改,企业自查隐患整改率达87.67%,在全市19个部门中排第2。完成雷击风险评估和防雷定期检测4851宗,实现气象安全生产零事故。
3.作风转变成效明显。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理论中心组和月度技术交流会等常态化学习制度,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成公车改革和超标办公用房清退整改工作,规范资金管理和公务接待,“三公”经费下降30%。加大行政服务便民利民措施,深化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实行“网上预审、一次受理”,45%业务在审批窗口现场办结,办结时效平均提前70%,1245宗各类审批实现零投诉、零扣分。加强精神文明和气象文化建设,组织22次气象专题党群和公务员志愿者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机关作风明察暗访和定期通报制度,落实“一评议两报告”制度,未发生违纪违法事件。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的精准率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尤其是街道、社区层面还有待完善;二是气象科技人才保障体制有待完善,突出表现为特殊体制机制导致的科技等政策不配套及人才引进、培养和任用通道不顺问题。